當小兩口吵架時,父母勸解拉架時往往向著兒子說話,結果架沒拉成,反而鬧得更僵了。明智的父母,隻勸解不介入,或當著媳婦的麵罵兒子幾句完事。若遇到兒媳要求公婆評理時,最好的辦法是“和稀泥”,多向著媳婦說話。千萬不要以長輩自居,介入矛盾。
莫管兒子、媳婦家內事,這也是處理好父母與兒子、媳婦關係的又一禮儀要求。
第三節婆媳之間
婆媳之間往往是家庭矛盾的焦點。要想使家庭和睦,必須做到雙方互相謙讓,以禮相待。婆媳之間的禮儀雖不多,但卻十分重要。
一、不偏不倚
聰明知禮的婆婆懂得自己對媳婦疼愛,可以換來媳婦對自己的兒子更加疼愛。所以婆婆不要過分地在兒媳麵前表示對兒子的愛,而應該把愛傾注到媳婦身上。比如,有了好吃的,不妨給媳婦,媳婦因為愛丈夫,會把這些好東西送到兒子嘴裏的,這樣,婆婆通過媳婦達到了愛兒子的目的,媳婦因得到婆婆的愛,個人的自尊得以實現,對婆婆自然會更加尊敬孝順。有的婆婆就不是這樣,看到自己的兒子也幹家務,比兒媳不少幹,婆婆會滿肚子不高興,真正把兒媳看做自家人的婆婆是不會這樣做的。婆婆應知道,隻有真心實意地把兒媳視為親生女兒,以情換情,兒媳才會把你當做親生母親。此外,當婆婆的還要注意改進說話的技巧,要學會運用恰到好處的“誇獎”這一魅力無窮的藝術。當然,婆媳接觸頻繁,朝夕相處,兒媳有欠缺之處,婆婆批評兩句未嚐不可,但要記住:泄怒排惱的批評可能觸傷對方的感情,而情熱語妙的批評卻能感化對方,這跟表揚有異曲同工之妙。總之,隻要婆婆不對兒媳心存芥蒂,待媳之道是不難掌握的。
婆婆也要關心兒媳的各個方麵,尤其要關心她的健康,例如:兒媳懷孕期間,要多噓寒問暖,不讓她幹重活;媳婦坐月子,要盡心侍候,多買些營養品;每逢兒媳的生日應改善夥食……這些看似是小事,卻最能使兒媳感動。
有的婆婆是農村來的,住在兒子家,她的一些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肯定與媳婦不同,這時候,該怎麼辦?是嫌棄,還是忍耐,這就要看兒媳的修養了。兒媳要以寬容的姿態處理這些問題,設身處地地站在婆婆的角度想一想,一輩子形成的生活習慣,怎麼可能經媳婦一說就變了呢?所以做媳婦的還是不說為好,這些都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大事,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兒子出麵說一說,而且還要講究策略,避免讓婆婆多心。
媳婦們往往會認為,知識層次越高的婆婆越不好相處。實際上,要想處好並不難,婆婆懂得多、教養深、見得廣,她的要求就多,做媳婦的不恥下問就可以了。同樣,高知層的婆婆們應該懂得,和兒媳相處好的武器不是自身的學問,而是對兒媳的愛心。
二、真心交流
媳婦上班前,要跟婆婆道別。有的媳婦隻顧和自己的丈夫、孩子道別,卻忽視了這個問題,婆婆雖不會說什麼,但會覺得你心裏沒有她。下班後,先向婆婆問候,諸如“這一天您辛苦了”等,婆婆聽了這話會很舒服。媳婦的朋友來了,首先要把婆婆介紹給客人,婆婆就會覺得受到了尊重。還要提醒當兒媳的,就是一定要喊“媽”,不要沒有稱呼,動不動隻說“您”如何如何,這樣做本身就沒有把婆婆當成自己的母親,因此,即使你再有誠意也會讓人不舒服。媳婦的一聲“媽”可溫暖婆婆的心,喊聲“媽”比你做什麼努力都更能討婆婆的歡心。
婆婆要尊重媳婦的人格和職業,不能在什麼場合都議論媳婦的不是。同樣,媳婦也不要在鄰居和妯娌、同事之間議論自己的婆婆,說婆婆的壞話。因為互相議論長短,隻能使矛盾更加尖銳,更加難於化解,相互之間的誤會也就會更深。
婆婆的年紀一大,就願嘮叨,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變化。做媳婦的,不該覺得討厭,而應感到高興。婆婆願意把話講給兒媳婦聽,完全是出於一種信任。但如果在她嘮叨的時候,你和她發脾氣,她的情感外泄必然受阻,雖然此一時可以不嘮叨,而彼一時也要找機會發泄不可。你表現出心不在焉,婆婆會感到你對她不尊重,雖然鬱積的苦悶得到了發泄,但又產生了新的不快,嘮叨的時間也會更加長。所以,隻有對婆婆熱情,表現出認真聽的樣子才能收到預想的結果。當然,做婆婆的也應自我克製,不要大事小事都嘮叨個沒完,好婆婆應該是不嘮叨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