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家庭禮儀(1)(1 / 2)

第一節夫妻禮儀

夫妻關係是家庭交往的核心,隻有夫妻之間和睦相處,家庭才會有幸福。因此,夫妻之間最基本的禮儀規範是必不可少的。

一、以禮相待

1.友好道別

當丈夫外出時,妻子懂得和他親切道別,說一聲“路上小心”或“早點回來”。說者雖未在意,聽者卻倍感親切。話語雖少,但對方得到的卻是你的愛。所以,在你的伴侶外出時,不要忘記說聲親切友好的道別話。

2.親切的問候

當丈夫下班回了家,妻子端來一杯茶,說一聲“累不累”、“喝茶吧”;當妻子有病躺在床上,丈夫噓寒問暖,端藥喂飯。數九寒天,一句問候“太冷了,快過來暖暖手”,三伏天一聲問候“太熱了,快過來吹吹風”,被問候的妻子和丈夫都會感到一股暖流穿身而過。一句問候雖不起眼,但包含著關心和體貼。

3.甜蜜的微笑

夫妻要麵帶微笑,在配偶看來,微笑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說明你心裏高興,喜歡他(她),對方回報你的,也一定是微笑,是由心底裏發出的笑,足以溫暖對方的心。夫妻間的感情一定會更深更濃。

4.相互的體諒

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很容易產生矛盾。消除矛盾,實現和睦融洽相處,彼此就必須體諒。體諒應該是相互的,絕不能“燒火棍一頭熱”。夫妻雙方中,雙方都必須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觀點。相互體諒,才會使家庭幸福。

二、避免爭吵

夫妻間爭吵也是常見的。一旦發生爭吵,誰也不肯讓誰,似乎誰先閉嘴,誰就是吃虧。實際上,夫妻間沒什麼“虧”可言,夫妻間發生衝突時,不如就讓一步吧!要保護、培養和發展愛情,夫妻間必須共同投入健康的養分。因此,夫妻間應該養成商量的習慣,互相尊重,互相禮讓。月經期、更年期是妻子的“多事之秋”,家庭的許多矛盾發生在這一階段,作為丈夫,應該了解這個時期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多加體貼、關懷和忍讓。

第二節長幼禮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長幼之間的禮儀其實就是指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禮儀。

一、互敬互愛

在兒子結婚前,父親批評母親幾句,母親指責父親幾句,老夫老妻也能一笑置之,互不介意。當兒子結婚後,父母之間為了維護各自的尊嚴,保持長輩的身份,必須相互尊敬。如果在媳婦麵前吵架,勢必有點亂了“禮教”,失去了“體統”。

父子關係也是如此。婚前,父親打兒子幾下,叱責幾句,關係不大。兒子結婚後,再打兒子,媳婦會不高興。因此,父子間的交往,也必須相互尊敬。

媳婦更應該注意身份的變化。婚前是娘家父母的女兒,是個孩子,撒點嬌,任點性,睡個懶覺都行。一旦出了“閣”,即由“大閨女”變成了新媳婦,由原來的孩子變成了家庭主婦。此時,不僅不能再撒嬌、任性,而且還不能懶惰、隨便,要學會做家務事。不僅對公婆要尊敬和氣,對丈夫也應該尊重。當著公婆的麵誇丈夫幾句,公婆會高興得心花怒放。如果當著公婆的麵指責丈夫,他們會火從心起,認為這是“指桑罵槐”,就難免發生誤會。所以,與公婆生活在一起,小兩口必須相互尊敬。

結婚後,做兒子的也必須認識自己身份的改變。有的兒子娶了媳婦,往往好在父母麵前“耍威風”,對媳婦指手畫腳,稍有不稱心,就口出穢言,罵爹罵娘。與父母合住尤應尊重妻子。你罵媳婦的爹娘,若媳婦照此辦理,回敬你一句,你的爹娘在跟前,聽了該多難受。一旦如此,當兒子的隻好違心打媳婦幾下,好讓父母下台。但妻子如果反抗,一場“內戰”就必然爆發。所以做兒子的一定要尊重媳婦。

說話和氣,相互謙讓,互相尊重,這是父母與兒子、媳婦和睦相處的關鍵,也是和睦相處的第一個秘訣。

二、家政獨立

父母有自己的開銷、交往和人情,也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對於父母的事,兒子、媳婦不要多加幹涉。

兒女幹涉父母的另一個領域,是失偶父母的再婚問題。有的人認為父母再婚有失體統,兒女臉上不好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精神要求不可缺少。兒女們再孝再富,隻能滿足失偶父母的物質需求,卻解決不了他們的精神需求。為父母自身的幸福著想,失偶的父母願意再婚的,兒女們最好不幹涉。

兒子、媳婦沒有幹涉父母的權利。同樣,父母也不能幹涉兒子、媳婦的“家政”。有的父母,逢年過節,便把兒子叫到身邊,以大魚大肉款待,可兒子對此並不高興。兒子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事,有自己的朋友。到了父母家,雖然吃得好,又不操心,但是他的行動自由受到了限製,使他沒辦法進行一些社會活動。另外,還惹得兒媳婦生一肚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