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害怕失敗是注定失敗的可怕心態(1 / 1)

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著美好的憧憬,很想嚐試新事物,攻克新課題,為自己開辟新的事業。但他們往往是還沒有開始做,或者剛一碰到困難就預想到失敗,害怕出醜,或是擔憂白白地耗費了自己的心血與精力,甚至是“莫名其妙”地感到事情不妙,於是束手不幹,隻好安於現狀。

斯賓塞·約翰遜告誡人們:嚐試新事物,攻克新課題會有失敗、被人笑話的危險,但任何事情要等到有十足的把握再去幹,那就隻有永遠等下去了,這一天永遠不會來到。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新事物、新課題不經失敗而一舉奏效。你不去嚐試和實踐固然不用擔心害怕什麼,但也絕無前進的希望和成功的可能。然而這種心理本身就是“命裏注定”的失敗,就是自我貶低和醜化,就是自我束縛。

因為這種怕失敗、怕丟麵子的意識,隻能過高地估計客觀的困難和阻力,而過低地估計自己的潛在能力;隻能使自己逃避挑戰,放棄希望,停滯不前,縮手縮腳,永遠把自己限製在無所作為的境地。

所以說害怕風險就是沒有出息,害怕失敗就會徹底地失敗。

如當眾演講,你總擔心講不好,當眾出醜;總覺得一站到大家麵前,自我形象就會受到某種威脅和損害。其實,真正的危險不在於那麼多人看著你,也不在於你有可能講不好,而在於你自己嚇唬自己。這種自我威脅才是主要的危險。

害怕失敗心態的另一麵是急於求成。在他們看來,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永遠不能成功,就意味著自己不具備爭取成功的條件。其實一次、兩次失敗,並不意味著一個人沒有巨大的潛能或者根本不行。此事不成不等於彼事不成。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早就指出:“沒有任何事物是一蹴而就的,連栽種葡萄和無花果也是如此。如果你對我說,我想要一個無花果。我將回答說那需要時間,首先要把樹種上,然後才長出果實,最後果實才成熟。”

有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家公司招聘營銷人員,應考者很多。發出錄取通知許多天了,考試的第一名,一位叫羅傑斯的青年卻遲遲沒來公司報到。原來,他考試之後自己覺得毫無希望,竟然自殺了!於是公司內外都為他的錯覺深感惋惜,而公司總經理卻對此事淡然一笑,輕輕地說了兩個字:“幸虧。”麵對人們迷惑不解的神情,總經理解釋說:“心理素質如此之差的人,如果進了我的公司,早晚會毀掉我們苦心經營起來的事業!”

也許這位總經理說得有點嚴重了。但卻一語道破其中深義。因為害怕失敗還是不怕失敗,確實是強者與弱者的試金石,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一條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