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找出失敗原因:走向成功的保證(1 / 1)

“失敗”是個消極字眼。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別的字眼更令人聽而生畏。你聽人說某人真是失敗時,就會在心中浮現一幅這樣的畫麵:一個貧窮潦倒的人,也許連朋友也沒有;金錢、成功、希望、美好的將來,都與他無緣。

人們害怕失敗,原因很多。斯賓塞·約翰遜分析認為:

(1)害怕冒風險

如果每一個曾經有過“傑出”主意的人都有勇氣去身體力行,這世界的麵貌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可惜實際情況是,極少人能克服那種冒風險的心理。為了成功,你必須冒點風險。你必須心甘情願身處逆境,畢竟那是果實累累的地方。

(2)害怕失去自信心

有些人害怕失敗是因為他們以為失敗會令人失去自信心,所以他們試圖將自己置於萬無一失的位置。不幸的是,這種態度也把他們置於一個不可能有創造傑出成就的位置。他們使自己的人生平庸無奇,這反過來也不利於培養自信心。他們原有的一切自信心,都會被那種“本來會是怎樣”的疑慮所侵蝕。

如果你最終會有失去自信心的風險,為什麼不行動起來,努力做到最好?如果你嚐試後失敗了,你沒輸掉什麼;如果你經過努力成功了,那就比原來好。相反,如果你不作努力,你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3)害怕再沒有第二次機會

許多人對失敗的最大恐懼之一是,萬一失敗了,就再也得不到第二個爭取成功的機會了。如果這些人知道很多著名的成功人士開始都曾失敗過,他們就不會有那種誤解了。

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說:“失敗不過是一個更明智地重新開始的機會。”福特本人當然有過失敗的切身體驗。他頭兩次涉足汽車工業時,他的公司破產了。第三次他成功了。福特汽車公司現在仍然充滿活力,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家之一。

另一個有名的“失敗”故事的主人公是個青年人。

他的夢想是進入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後服務國家。他兩次報考均未被錄取,第三次報考時終於如願以償。這個年青人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後來他成為美國最高級將領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就像亨利·福特一樣,他在追求夢想之旅的前幾站兩次失敗。也像福特一樣,他沒有放棄。

沒有人一生從不失敗。這話聽起來實在太簡單,卻是至理名言。

明白這個道理對應付失敗很重要。懂得這一點,你就意識到失敗是難免的。這樣,你就不會空耗時間及精力去回避失敗,而是集中精力應付失敗,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