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是事物發展的兩個輪子,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導。這些話人人皆知。但斯賓塞·約翰遜卻指出,在實際生活中,隻有自信主動,心態積極,挑戰失敗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含義。
你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這意味著什麼呢?無非有3種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開辟一條路;二是某種故障作怪,應該想辦法解決;三是還差一兩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這3種可能都會影響你走向成功。失敗有什麼可怕呢?成功與失敗,相隔隻是一線。即使你認為失敗了,隻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自信和勇氣,一定可以反敗為勝的。
有人說,過分自信也會導致失敗,但所否定的隻是“過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怕丟麵子,不怕別人說三道四,那麼失敗傳遞給你的信息隻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一萬多次試驗。在每次失敗後他都能得到新的知識。當他把原來的未知變成已知的時候,燈泡就被製造出來了。所以他認為那麼多的失敗實質上都不能算是失敗,“我隻是發現了9999種行不通的方法而已。”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從自己“屢敗屢戰”的經曆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的經驗。他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這麼多行不通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這不正是從失敗中也能獲益的道理嗎?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識到隻有不怕失敗,深知失敗的意義的人才可能享受到成功。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領導建造了世界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可這條電纜隻用了一個半月就損壞了。經過7年準備又敷設了第二條電纜,但航船載放到中途,電纜突然折斷。電纜公司已耗資數十萬英鎊,付出了9年時間的代價!把錢扔進大西洋,隻有傻瓜才會再幹!但湯姆遜終於說服總經理再當一次“傻瓜”,這一次他的事業終於成功。湯姆遜晚年時說過:“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年內在科學上的奮鬥,這就是‘失敗’。”
在萊特兄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非常接近成功了。萊特兄弟應用了和別人同樣的原理,隻是給翼邊加了可動襟翼,使得飛行員能控製機翼,保持飛機平衡。所以在別人失敗的地方,他們多走了一步就成功了。
生活從它自身的邏輯出發,要求人們從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產生創造性的飛躍,化失敗為成功的跳板。成功的生活經驗告訴人們,補償是一種有用的變通進取方式:在此受到挫折,到彼取得補償,如愛情受到挫折就到事業上補取;自身有缺陷就到創造中補取。試想,生活中可供翱翔的天空是那麼廣闊,可供回旋的餘地是那麼廣大,可供變通的途徑是那麼眾多,這就像俗話說的:東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