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以誠實守信為最高的品格
心動為習慣的忠告八十五
永遠要誠實地與人相處,不要誇大要要要這是一種欺騙,不要閃躲要要要這是一種虛偽,不要承諾任何你做不到的事情要要要那隻是狂妄之語。
美國的吉姆·史都瓦介紹過這樣一件事:“我有一位在電視台服務的好友保羅·惠特曼,也是一位達拉斯的麻醉師。他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時常需要參與手術。
“多年前,當我還有些視力時,我問保羅·惠特曼是否能讓我和他一起進入手術房,我想體驗一下手術房內的感覺。他同意了,並替我穿戴上帽子、衣袍、麵具、手套,以及一個9尺長的鞋套,接著,我們走向第一個病人,準備進行麻醉的工作,這時病人仍然相當清醒,當開始麻醉時我問保羅:‘你今天一共有多少個手術?’他回答:‘7個。’“病人看著他說:‘醫生,雖然你今天有7次手術,但現在這一個對我是最重要的!’“無論你遇見什麼人,這都是個很好的例子。沒人會在乎你和別人相處得多好,或你曾經為別人做了些什麼。每個人都隻在乎現在,隻想知道你會為我做什麼,你將如何表現,以及給我些什麼。
“每個人都想得到你最好的禮遇。你遇到的每個人都希望當你們談話時,他是你心中惟一的對象。無論你一天內要和多少人相處,對他都不重要,他隻在乎你和他在一起時,是如何與他相處的。關於正直有一點很重要,不論對方是誰,都必須要全心全意。“同時,你也尋找他人最好的一麵,並向他們學習。尋找那些在這世上表現傑出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傾聽他們的言語,並盡量多和他們交往、學習。
“我和我太太克麗絲朵常一起出遊,欣賞一些有天賦的音樂家們的演奏,或去看一些出色演員的舞台劇。和別人一起分享他們在專業領域中的最高表現,是個愉快的經驗。
“永遠要誠實地與人相處,不要誇大———這是一種欺騙;不要閃躲———這是一種虛偽;不要承諾任何你做不到的事情———那隻是狂妄之語。
“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在合理的價格內提供體貼的服務及優良的產品,商品的價格可以打折,但產品的品質則不能有折扣。給予你的職員及同事們應有的獎勵。”
人與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誠實守信的基礎上的。成功者信守承諾,珍視這合作的基礎,以誠實取信於人。
俄國作家班台萊耶夫寫過一篇《諾言》的小說,主要內容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在公園裏同幾個比他大的孩子玩打仗的遊戲,一個大孩子對他說:“你是中士,我是元帥,這裏是我們的‘火藥庫’。你做哨兵,站在這兒,等我來叫你換班。”小孩點頭遵命,一直堅守著崗位。天黑了,公園要關門了。“元帥”還不來,“中士”又餓又怕,隻是因為諾言在先,他不肯離開“火藥庫”。幸虧有人從路上找來一位紅軍少校。少校對孩子說:“中士同誌,我命令你離開崗位。”孩子這才高興地說:“是,少校同誌,遵命離開崗位。”
這個故事,初看覺得好笑,細細想想,一個孩子那麼信守自己的諾言,是很了不起的。
為了確保某事的如期完成,處事雙方往往可以經商討達成協議,或立軍令狀、訂契約,簽合同。一旦一方背約,則將依約或罰、或斬。但人們在共事時,更多的情況是憑信用,憑對對方人格的信任,相托要事,相信所托之事會如期實現,所謂“可信任”、“可信賴”、“信得過”,正是對講信用的人的高度讚揚。從古至今,人們公認:“人之交,信為本。”交往必須講信用,這是起碼應當遵守的生活準則。爾虞我詐,互相失去信任,就會影響人和人之間的正常關係。
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空白;而沒有信任,則無友誼可言。信任是通心的藥劑。
“商業?這是十分簡單的事。它就是借用別人的資金!”小仲馬在他的劇本《金錢問題》中這樣說。
是的,商業是那樣的簡單:借用他人的資金來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是一條致富之路。富蘭克林是這樣做的,立格遜是這樣做的,希爾頓是這樣做,凱撒是這樣做的,散得斯是這樣做的,克洛克也是這樣的。即使你很富裕,對於這樣的機會,你也不應放過。現在,如果你不富裕,你更要閱讀本書。
借用“他人資金”的前提條件是:你的行動要合乎最高的道德標準:誠實、正直和守信用。你要把這些道德標準應用到你的各項事業中去。
不誠實的人是不能夠得到信任的。
“借用他人資金”必須按期償還全部借款和利息。
缺乏信用是個人、團體或國家逐漸失去成功諸因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請你聽從明智而成功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忠告。富蘭克林在1784年寫了一本書,名為《對青年商人的忠告》。這本書討論到“借用他人資金”的問題:“記住:金錢有生產和再生產的性質。金錢可以生產金錢,而它的產物又能生產更多的金錢。”
富蘭克林又說,“記住:每年6鎊,就每天來說,不過是一個微小的數額。就這個微小的數額說來,它每天都可以在不知不覺的花費中被浪費掉,一個有信用的人,可以自行擔保,把它不斷地積累到100鎊,並真正當做100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