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無論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大量的反對意見,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是你為“生活”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現象。
羅斯是一位需要他人讚許的典型,無論是對工作還是針對社會生活的各種重大問題,他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每當自己的觀點受到他人的批駁與嘲諷時,他便感到十分沮喪。為了讓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都能得到大家的讚同,他可謂耗盡了心思。有一次,他同父親談到安樂死的話題,明顯表示自己讚同這一做法而當他察覺父親疑惑不解、繼而極為不滿地皺起眉頭時,就立即本能地改變了自己的觀點:“我剛才是說,一個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結束其生命,那倒可以采取這種做法。”羅斯一邊說一邊察覺著父親的神色,當他注意到父親似乎認同這一說法時,他才稍稍鬆了一口氣。
後來,羅斯又在自己的上司麵前談到對安樂死持讚同的態度,這下他遭到了上司的強烈訓斥:“你怎麼能這樣認為呢?這難道不是對上帝的褻瀆嗎?”羅斯實在承受不了這種責備,便馬上改變自己的立場:“……我剛才的意思隻不過是說,隻有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如果經正式確認絕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經死亡,那才可以截斷他的輸氧管。”最後,羅斯的上司終於點頭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又一次擺脫了困境。
還有一次,羅斯又與自己的哥哥談起自己讚同安樂死的看法,他的哥哥馬上表示同意,這終於使他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這倒是輕而易舉的勝利,羅斯不用做出其他任何解釋就得到了哥哥的讚許。
類似上例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並不少見,有些人在社會交往中為了博得他人的歡心,將自己變成了一條“變色龍”,有時他們還不惜改變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甚至犧牲自己的人格,這實在是一種不可取的處世態度。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樣,尋求讚許心理會導致各種自我挫敗行為。從而會使自己喪失生活熱情。舉一些最為常見的尋求讚許行為:一個人不可能事事都得到每個人的讚許;但是如果你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在得不到讚許時便不會感到沮喪。你將把反對意見視為一種自然現實,因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對世事有自己的看法。
環顧我們生活的周圍世界,我們會十分明顯地感到一點,要想使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這是十分困難而且不大可能的。實際上,如果有50%的人對你感到滿意,這就算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你周圍,至少有一半人會對你說的一半以上的話提出不同意見。隻要看看西方的政治競選就夠了:即使獲勝者的選票占壓倒多數,但也還有40%之多的人投了反對票。因此,對一般的常人來講,不管你什麼時候提出什麼意見,有50%的人可能提出反對意見,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你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人的反對意見了。當別人對你的話提出異議時,你也不會再因此而感到情緒消沉,或者為了贏得他人的讚許而即刻改變自己的觀點。相反,你會意識到自己剛巧碰到了屬於與你意見不一致的50%中的一個人。隻要認識到你的每一種情感、每一個觀點、每一句話或每一件事都總會遇到反對意見,那麼你就可以擺脫情緒低落的困擾。當我們做事之前已經意想到某種後果,而一旦出現這種後果時,你就不會出現很大的情緒波動,或者措手不及。因此,如果你知道會有人反對你的意見,你就不會自尋煩惱,同時也就不會再將別人對你的某種觀點或某種情感的否定視為對你整個人的否定。
注意自己,了解自己———沒有什麼比這件事看起來更簡單,而做起來卻更困難的事。
沒有比自己更認識自己的人,同時沒有人比自己更不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曾說“認識你自己”。從此以後有誌者均體驗過認識自己是件如何困難之事。但也有人批判過這句話。法國作家西特說:“這一句格言是有害的,同時也非常醜惡。注視了自己乃阻止了自己的發展。力求認識自己的毛蟲,永久無法變成蝴蝶。”他的批評也有道理。有時自我意識的過剩會使人以異常的潔癖分析自己,無法算出的盡力去算出來,慢慢地引發了熱情,然而到達的地方也就是虛無的深淵。但凝視自己不一定會產生自我意識的過剩。自己由性格、能力方麵看來,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如果能“誠實”地帶著勇氣反省一下,事情便能解決了。
每一個人都關心自己的事,每個人都不喜歡碰到自己本身的弱點,因此這個觀念便會發生抵抗。
把自己看成比實際還要好的力量潛在自己的心裏。
為了開發才能,還是要不斷地努力。才能是成為個人能力的“中心”。
發揮才能。思考、努力,可磨練自己的本領。這是任何人都擁有的無窮魄力。
如果認為人生缺乏發揮才能的各種方法,那麼人生必會成為空虛而無味的東西了。
了解“生存的妙味”,這才是才能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