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習慣的謀智:學會控製自我(3)(2 / 2)

84學會喜歡自己

心動為習慣的忠告八十四

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很健康的表現。

史邁利·布蘭敦在一本書中寫道:“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很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布蘭敦醫師講得很對。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但,這是表示“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嗎?不是的。這應該是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並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嚴。喜歡自己,是否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隻是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發人深省的著作《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中提到,現今有一種觀念極為流行,就是認為:“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懷特博士繼續指出,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單調的例行公事、強製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動是否成功,則須看其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其成長過程當中,要具有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我們很少人有勇氣獨樹一格,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麼主張。我們的行為通常受社交或經濟族群的影響,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與鄰居差不多。假如周遭環境與我們的個性格格不入,我們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迷惑———會不喜歡我們自己。

為了學習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出麵對自己缺點的耐心。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降低水準,變得懶惰、糊塗或不再盡心盡力。這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沒有人———包括我們自己———能永遠達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則是愚蠢荒唐的。

要求自己時時保持完美是一種殘酷的自我主義。那表示:我們不能僅表現得和別人一樣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樣閃閃發亮。我們的重點不是自我發揮,不是為了把事情弄好;我們注重的是要勝過別人,使自己達到傲視群眾的地位。身為一個人,完美主義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樣會犯錯,會失敗。但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狀況,因此會變得痛恨自己,不喜歡自己。

千萬別這麼苛待自己。有時候,我們要練習自我放鬆,取笑自己的某些錯誤,要學習喜歡自己。

馬利蘭州巴爾的摩“賽頓心理學院”的醫療主任李奧·巴德莫醫師曾寫過:“人們慣常在晚上休息時冥想當日的種種活動。這種獨獨冥想的習慣,顯然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好方法。”除非我們能與自己好好相處,否則很難期待別人會喜歡與我們在一起。

獨處能使我們發現內在的休息港口,能有參詳的對象,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

獨處能使人更客觀地透視自己的生命。《聖經》的詩篇裏有一句忠言:“要安靜,便可知道我就是神。”這話至今仍是忠言。獨處的確對我們十分有益處,就好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幫助一樣。

假如我們要依賴別人才能得到快樂與滿足,則無疑為別人增添負擔,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係。要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本篇精要

□永遠要誠實地與人相處,不要誇大要要要這是一種欺騙,不要閃躲要要要這是一種虛偽,不要承諾任何你做不到的事情要要要那隻是狂妄之語。

□這是一句古老而顛撲不滅的處世真理,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捕到更多的蒼蠅。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贏得人心,首先要讓他人相信你是最真誠的朋友。

□為別人提供有益的服務,善意地對待別人,對自己一定會有幫助。相反地,處心積慮地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內心的平靜。

□得到最佳合作的關鍵,是給予人們與他們才能相稱的,有意義的工作,並且承認和肯定他們邁出的每一步。

□幫助別人成功,是追求個人成功最保險的方式。

□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但我們有些人看待他人時,往往總是盯著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之處,而看不到他人的優點,他們不願稱讚對方,不會誇獎他人。因而也得不到他人的讚賞。

□如果你誠懇地接受他的批評,他還不原諒你的過錯的話就表示真正的問題不在你是否犯錯。可能他對你或其他人有惡意。

□經常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思考,證明你已經懂得了理解別人的重要性,因為每個人都喜歡和善解人意的人在一起。

□無論任何事都不逞強,或力求表現,而以自然的態度去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