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漲潮 第78章 窩裏橫劉巨容(1 / 2)

荊州秀才崔道融已經三十七歲,屢試不第。去年,他好不容易又攢夠盤纏,赴長安科舉。結果才走到鄧州,就聽說長安陷落。他對官軍收複長安還抱有希望,遂未東歸,留在了鄧州。沒想到一留就是大半年。盤纏用盡,生計漸無著落。

一籌莫展之際,忽然聽說鄧州新任刺史招幕僚。他像抓住最後一棵救命稻草一樣,立即報了名。並將自己前半生辛苦創作的幾百首詩,編成一個集子,獻給了刺史。

沒想到第二天,就得到了召見。崔道融戰戰兢兢的見到刺史,卻發現對方不過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並且談吐頗為粗淺,不像讀書人。崔道融明白了,這新任刺史肯定又是一個憑借軍功上位的武人。他心涼了半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自己滿腹經綸,又如何能入一介武夫的法眼呢?他甚至覺得自己有些可笑,竟然還遞上了詩集。刺史認不認字都還不一定呢!

想到這裏,崔道融忽然有些忐忑,刺史大人會不會以為我是嘲笑他不通文墨?若因此受刑,甚至掉了腦袋,就實在是太冤了!他開始後悔了。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實在是智者!

出乎他的意料,刺史竟然當麵拿出他的詩集,稱讚了其中幾首。雖然點評大多不得要領,稱讚的也並不是自己詩集中最出色的詩作,但起碼證明,這是一個喜歡附庸風雅的武人。崔道融這才放心。尊重讀書人的武人,就是好武人。看來謀個刀筆吏的職位,不難。

談話到最後,刺史忽然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你認為大唐還有救嗎?

顯然,刺史是在考驗政治傾向。這太敏感了,稍有不慎,就可能因為這個問題掉腦袋。崔道融絞盡腦汁,最後作了一首詩來作答。沒想到竟然讓刺史非常滿意,當即任命他為新野縣令。

麵對這個任命,崔道融有些啼笑皆非。自己隻是一介布衣,沒有半點功名,如何當得了縣令呢?但看刺史又不像說笑,他便提醒道:“草民隻是布衣,朝廷如何能同意我當縣令呢?還請讓我做個小吏。”

刺史卻說:“喔,是我疏忽了,不過無妨,你先去當你的縣令。功名我幫你搞定。”

就這樣,崔道融被任命為新野縣主簿,知新野縣事,成了代理縣令。並且跟隨契必阿大的忠武軍第二軍,奔赴新野。

新野縣城在鄧州東南五十裏。忠武軍天明啟程,日暮時分即到新野城下。

不過,他們沒有得到任何歡迎,反而吃了一個閉門羹。新野城門緊閉,吊橋高挑,不放忠武軍進入。

契必阿大以為是有什麼誤會,便與城頭守軍說自己是忠武軍副都監鹿晏弘派來駐防的官軍,同行還有新任代理知縣。要守軍速速打開城門。沒想到守軍竟說,他們隻知有山南東道,不知什麼忠武軍。更讓契必阿大感到驚訝的是,守軍還說新野已有縣令,不需要代理知縣。

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契必阿大一時沒了主意,便叫來崔道融商量。

崔道融也很意外。新野已經有縣令了?那刺史為何還要派自己來當代理縣令?難道是刺史不知道?不可能啊,自己地盤上的縣城有沒有縣令,刺史能不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崔道融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畢竟比契必阿大有主意,建議召集隊正以上軍官一起議事。忠武二軍大部分官兵都是朱溫舊部,或許有人對鄧州事務會比較熟悉。

果然,一個叫姓袁的都頭恰好是新野人氏,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原來,朱溫攻破鄧州,殺死刺史趙戎之後,鄧州全境的大唐行政體係已然崩潰。但朱溫受兵力所限,並未對所有的縣用兵,隻是控製了鄧州以西的菊潭、淅川兩縣。以東的幾個縣,都麵臨著艱難的抉擇。當時的向城縣令姚啟之選擇倒向朱溫。而新野縣令則是選擇棄官而逃。於是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就重新派了一個縣令到新野,就是現在的縣令劉成。此人是劉巨容的侄子。從那時起,新野雖然名義上還歸鄧州管轄,但實際上已經是襄州劉巨容的勢力範圍。

契必阿大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原來新野的後台是節度使劉巨容。這可是一個不好惹的主。嚴格點說,他還是張尋的頂頭上司。

唐朝的行政規劃,最高一級就是“道”,相當於現在的省。下麵一級才是“州”,相當於市。而山南東道下轄荊、襄、鄧、唐、隨、郢、複、均等十餘個州,鄧州隻是其中之一。晚唐雖然是“槍杆子裏出政權”,劉巨容已經管不了張尋,但張尋同樣不能無視劉巨容。

如今新野不買忠武軍的賬,契必阿大也無可奈何。總不能強行攻城吧?看來是白跑一趟,隻能回鄧州複命了。

“不可。”崔道融竟然反對撤兵:“這事頗有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