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以實力說話的晚唐,沒有人能阻止張尋退出忠武軍。大唐天子無力約束他的節度使,楊複光同樣無力約束他的八個都將。忠武八都將之所以能追隨楊複光,一是因為能給他們帶來“富貴”。二是他們都還羽翼未豐,暫時沒有能力憑借自己的力量去爭取“富貴”。
然而張尋似乎已經不太一樣。憑著收複鄧州之功,他當上了鄧州刺史。與其餘七個都將相比,他有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辦的資本。
自認為是大唐忠臣的一些人,會看不起張尋的作為。而更多的人,則是暗自以張尋為榜樣,打算今後有樣學樣。不過相同的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張尋的選擇可以理解。除了楊複光。
正在襄州處理母親後事的楊複光,接到張尋請辭的奏報時,氣得差點跳起來。他以拐杖狠狠觸地,說出了似乎很多人都曾經說過的台詞:“小兔崽子!翅膀硬了!要飛了啊!枉我還以為你對大唐忠心耿耿,還為你向皇上討來鄧州刺史的位子,你屁股還沒坐熱乎,就要另起爐灶,真是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楊複光當時就寫了一封措辭極為嚴厲的回信,拒絕了張尋的要求,派人送回鄧州。
不過送信的走了沒多時,楊複光又突然反悔,叫人將前信追回。又重新寫了一封。
張尋最後收到的,已經是第二封信。信中楊複光措辭較為溫和,先是肯定了張尋的幾個請辭的理由,認同刺史的崗位更重要,需要花費更多精力。但接著話鋒一轉,說請辭之事極為敏感,如果張尋立即“功成身退”,會開一個不好的頭,怕日後諸將紛紛效仿,影響到討賊大業。因此建議張尋暫時保留忠武軍軍職,但實際軍中事務可交由偏將契必阿大處理。並同意任命契必阿大為忠武軍第二軍都指揮副使。
接到這封信,張尋也鬆了一口氣。其實他當眾“辭職”一時爽,事後也有些後悔,怕自己先斬後奏,楊複光那關過不去。沒想到,老宦官竟然如此善解人意。
他哪裏知道,楊複光差一點就動了要除掉他的心思。
張尋按照之前與奚康設計的“偷梁換柱”之法,將忠武軍第二軍大換血。隻留了契必阿大的七殺都一百老兵做骨幹,其餘缺額全部用在淅川俘虜的朱溫軍士兵補充。這些兵倒沒什麼反對意見。他們今天做賊兵,明天又做官兵,好多人已經如此往複好幾次了,都已習以為常。
契必阿大雖然升官,卻悶悶不樂。他雖是個粗人,也隱隱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張尋體察到了這種情緒,特意單獨宴請了他。二人徹夜長談,才終於讓契必阿大重新振作了起來。不久就帶著新編忠武第二軍,鬥誌昂揚的向駐防地新野縣進發了。
徹底擺脫了鹿晏弘的騷擾,張尋終於能放開手腳治理鄧州了。鄧州長史曾慎遠這時也已將全州的戶數和人丁數清查完畢。鄧州六縣,穰縣(州治)、南陽、向城、菊潭、淅川、新野,一共有2萬2000餘戶。人口11萬8000餘人。實際人口隻有戶冊中記載的數字的三分之二。但已比預想中要好。
張尋直接控製的穰縣和向城縣,就占了全州一半的人口。剩下約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南陽縣。新野、菊潭和淅川三個縣的人口加起來是另外四分之一。
目前南陽已經落入了鹿晏弘手中,第六軍領完軍餉,就直奔南陽去了。
其餘五縣不是在張尋直接掌控之下,就是在親張尋的勢力手中。可以說鄧州已經基本上是張尋的天下了。在給足了百姓免稅、大赦等甜頭之後,他開始擴充軍隊。
向城還是張尋最主要的兵源地。並不是因為向城人口多,而是隻有這裏的百姓當兵熱情最高。短短幾天時間,就在向城募得新兵兩千人。幾乎每三戶,就為張尋貢獻了兩名士兵。在人口三萬餘人的鄧州州城,張尋隻募得八百餘新兵。平均每六戶才出一人。這兩地不同的參軍比例,基本能夠反應出張尋在兩地不同的支持率。
除了鄧州和向城,其餘幾個縣並未征兵。即便如此,2800餘新兵,1000多忠武軍老兵,600向城新軍,也組成了一隻4500-人的大軍。張尋頭一次的,有一點兵強馬壯的感覺了。
這4500-人,又將其分為九營。每營500-人。其中裴仲、裴禮分別為前營、後營指揮使;黑齒暖男、馬釗分別為左營、右營指揮使。
另外重建了馬軍,任命裴仁為馬軍都將。總人數為1000人,分為左、右兩個騎營,指揮使分別是王澠和耶律蘇察。戰馬雖然還沒有全部到位,但這些人也已經按照騎兵的訓練方式開始了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