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業綜合開發中水利措施的探討(2 / 2)

2.田間工程做到位。田間工程要做好,包括:田間溝係健全,做到墒墒相通、墒通溝、溝通河,以實現及時排水降水的目的,避免出現漬、澇災害,對田地的土壤水分有效控製;平田整地,田塊要大,有利於修路築埂。大田塊更適合現代農機具的田間作業,同時也有利於保土、保水、保肥。比如,稻田要保證棵棵不稻都能享水,且寸水棵棵到;而旱作物田地要滿足溝灌和畦灌的技術要求;灌溉渠網的配套設施要健全,輸水渠道要通暢自如,避免串灌、漫灌現象,等。

3.農田除澇建設標準。此標準是依據經濟效益分析結果來定的,對於一些耐澇農作物采用3日暴雨4至5日排完,而一些普通作物可采用5至10年一遇1日暴雨2日排完或2日暴雨3日排完,比如,常用日雨量當作排澇標準,日雨量150~200mm不受澇,田間積水1日排完,此標準相當於5至10年一遇的排澇標準。一些特殊地區或田地可適當提高排澇標準,比如,經濟發達地區和噸糧田,可達到日雨量200~250mm不受澇,但最高不宜超過250mm,否則工程投資急劇增加。

4.降低漬害。漬害是土壤含水量過高而形成的,而控製土壤含水量的關鍵是控製好地下水埋深,即地下水位。適合作物生長的地下水埋深應大於或等於根係密集層深度與毛管水飽和區高度之和。某些鹽堿土地區可在根係密集層與毛管水飽和區之間保留安全帶,以防止次生鹽堿化,安全帶厚度約為為30~60 cm,比如,適合鹽堿地作物生長的地下水埋深為:水稻0.4~0.6m,小麥0.8~1.2m,棉花1.5~1.7m,玉米1.2~1.5m。在預防農田漬害的過程中,首先要控製好地下水埋深,最好做到雨止田間無積水,比如,雨後1~2d內地下水位降到田麵下0.3~0.5m,3~5d內降到地麵下0.8~1.0m,7d降到1.0m以下,保證雨後降水排水的及時性。

5.建築物配套。建築物配套是指,農田水利規劃配置的布局要係統、科學、合理,並且達到旱澇保收的高標準。一些關鍵性的樞紐建築物要實現多功能於一體的建築優勢,如排、灌、擋、降等,全麵體現其樞紐工程的綜合性能。同時,還要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築物,以促進農田水利規劃配置的進度,在推廣裝配式建築時要從結構、設計、生產、質量等各方麵擇優選用,實現高效率低投入。另外,各類配套建築物的設計標準必須與土方工程、控製規模和工程所在位置等級相適應。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綜合開發中的水利措施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關聯。它決定了農業綜合開發的效率以及經濟效益,對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業綜合開發的相關人員,應當重視其水利措施的應用,掌握學習的同時,更要分析現有的水利措施並加以完善。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農業綜合開發有更好的前景,讓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有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肖誌方,劉欣.發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製約因素及其組織變革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1

[2]劉興東,尹軍.淺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組織管理[J].新疆農墾科技,2012

[3]戴玉凱.論江蘇農村水利建設與發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4]江蘇省水利廳農水處.農田排水試驗技術.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