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業綜合開發中水利措施的探討(1 / 2)

農業綜合開發中水利措施的探討

水利水電

作者:武秀梅

[摘 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的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就是科學的農業發展,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業發展效率。而作為農業綜合開發中的水利措施則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核心環節。本文就農業綜合開發中水利措施進行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 農業綜合開發 水利措施 應用

[中圖分類號] S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93-01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業的發展從古老的人力基本發展到現在科學的農業綜合開發,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戰略措施,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手段。而農業綜合開發中的水利措施,是保障農業綜合發展質量的前提,好的水利措施能夠大大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綜合利益。

二、水利在農業綜合開發中的地位

1.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是針對中低產田。采取科學合理係統的措施,從根本改善農業的基本生產條件,增加中低產田的糧棉油的產量,並對農、林、牧、副、漁進行全麵推廣,同時對農村的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治理,這種全麵綜合性的開發無形中給農業生產活動和經濟行為堅實了發展後勁。在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大環境下,實現農副產品生產與加工的多元化發展,注入市場競爭的活力,放眼未來,實現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穩步、長期的發展,實踐證明,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集中,投入力度大,連片治理,措施得力,是改造中低產田的有效途徑。

2.在現有的基礎上挖掘農業的發展空間,旨在於中低產田的改造。而中低產田的改造任務是艱巨而長期的,其中製約中低產田的主要原因並非地質因素,而是因為在這些地區的水利基礎建設極差甚至沒有,從而嚴重影響了中低產田的生產能力以及經濟效益。比如,抗旱能力差,排澇能力小,地下水位高,鹽堿度大,田間工程不完善等等。可見,農業綜合開發中的中低產田的治理關鍵在於治水。中低產田可分為四種類型:(一)實心田,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內部河係以及灌溉水源,外水引不進,內水排不出,這樣地下水降不下,容易造成澇、漬、旱災害;(二)澇、漬田,主要是由於水利建設基礎差,造成抽排動力差,排水出路不暢,從而引起地下水位高,形成澇漬;(三)鹽堿地,其土壤及地下水含鹽量重,這樣的田地更需要有足夠的水源;(四)坡耕地,坡耕田的地勢決定了水、土、肥易流失,從而造成土壤有機質差。從以上四種中低產田可見,改造此類田地需要從水利、土壤以及農業技術等全方位治理、改進,但從全國各地的實施成效來看,水利基礎建設尤其重要。把水治理好,能解決洪、澇、漬、旱等災害。在具備這些前提條件之後,各種農業措施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水利對農業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3.農業發展的根本是治水。農業綜合開發的關鍵在於,興修水利。但此中所言的“水利”是指在一些外部條件已基本具備的區域或項目中,加強其水利工程的內部工程的建設,比如防洪保安、灌溉水源、排水出路等,尤其要在灌溉、排澇、田間工程、降漬、建築物配套幾個方麵做到位,以改土治水為中心,結合平田整地、修路建橋、植樹造林,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但一些外部條件不具備的區域或水利骨幹工程不包括在內,也不適宜列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

四、農業綜合開發中水利工程的建設標準

1.農田灌溉建設的標準。根據灌排渠係設計規範的規定,缺水地區的灌溉設計保證率,以旱作物為主時采用50%~75%,以水稻為主時采用70%~80%;豐水地區以旱作物為主時采用75%~85%,以水稻為主時采用80%~95%。近年,我國有關水利治理的相關建設標準,在一些水源短缺不足的地區,要積極建設水利,就近開辟水源,從整體上擴展灌溉麵積;一些有水源的地區,要合理科學充分的利用水源建設水利,保證70-100天無雨保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