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降低水生動物發病率的技術措施(2 / 2)

4.4飼料消毒。在飼養過程中,投喂鮮活餌料要先檢測和消毒,保證鮮活,不變質。

5.合理的放養密度

首先放養同一品種密度要合理,其次混養不同品種的搭配比例要合理。實踐證明,合理放養的密度對提高單位水體經濟效益,維持生態平衡,保持養殖水體中正常菌群,預防傳染性流行病的很好的促進作用。

6.疫苗接種

免疫接種是對水產養殖動物控製其暴發性流行病最為有效的方法。

7.科學的運輸

運輸之前,要對運距、運輸時間作出精確計算,結合運輸的規格、品種、運輸季節,氣溫和水溫,運輸工具和方式等等因素,製定切實可行的運輸方案,以獲得高成活率,減少病害發生。

四、加強管理,科學飼養

1.飼養管理

1.1嚴格按照“四定”投喂。整個飼養過程中,飼養管理不當,餌料不足,不均勻,時饑時飽,飼料質量差都會導致魚體質下降,免疫力差等,大量投放過多未經發酵的糞肥,易使水質惡化誘發暴發性傳染病。

1.2技術操作不當也是病害發生的誘因之一。如機械損傷將導致水黴病及炎症的發生。

1.3堅持每天早晚巡塘,做好“三查三勤”工作,晴好天氣中午開動增氧機。認真觀察活動、攝食、疾病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2.水質管理

2.1建立獨立的進水和排水係統,進排水口用40目以上的網布攔截,防止水蛇、凶猛性魚類及帶病原的水生生物進入池塘,侵害養殖魚類。

2.2生產中,要結合實際,科學合理的使用底質改良劑,光合細菌等,改善水質條件,有效的降低疫病的發生。

2.3結合水質情況,定期不定期的加注新水,換除部分老水,保持水質的清新、鮮活。

2.4利用科學儀器,全麵的掌握養殖水體中的PH值、水溫、氨氮、硫化物、溶氧量等因子,對超標、不達標的因子要結全生產實際,及時調節,以滿足魚類生長發育需要的條件。

五、建立體係,切斷病原

建立配套的水生動物檢疫檢驗機構和體係,首先強化對漁民群眾對科學健康養殖技術知識培訓和宣傳,提高病害防治技術;其次加強對疫病病原的檢查,全麵掌握病害和種類和區域,流行特點等,並采取積極有效的控製措施,對大量引進異地優良種苗,調整養殖結構,屏蔽外來病害,杜絕病原的傳播和流行,保護漁業生產和群眾身體健康,有關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六、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疾病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疾病防治要從種苗質量、水質調控入手,加強日常管理,定期對養殖水體消毒,使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質,投喂符合質量標準的優質飼料,防止病害的發生。一旦發生病害,及時對症下藥。

七、結論

綜上所述,以“以水選魚、以魚選水”的科學理念,通過采取科學的選址,改善優化養殖環境,增強養殖群體抗病力,控製和消滅病原體,加強飼養管理等健康養殖技術措施,建立檢疫防疫體係,認真做好每一個環節,把好每一關,將有效的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對降低水生生物發病率、減少損失、提高水產品的品質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保證獲取理想產量,為群眾提供優質健康的水產品。

參考文獻

[1]戰文斌主編.水產動物病害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郭起治.雲南常見魚病及其防治[M]. 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