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降低水生動物發病率的技術措施
水產漁業
作者:薛飛
[摘 要] 本文論述了通過采取科學的選擇養殖地點,改善優化養殖環境,增強養殖品種抗病力,控製和消滅病原體,加強飼養管理等健康養殖技術措施,建立檢疫防疫體係,降低水生生物發病率,保證水生生物獲得理想產量,為群眾提供優質健康的水產品。
[關鍵詞] 水生生物 健康養殖 降低發病率 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 S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89-01
近年來,臨滄市漁業快速發展。但因池塘老化,品種退化,飼養不規範,防病不科學,外來病害入侵等水生動物病害的發生日趨頻繁。據統計,全市範圍內各種水產養殖方式及各養殖種類都受到了水產養殖病害的侵襲。年均發病率為10-20%,平均死亡率8%,因病害造成的損失占養殖總產值的5-10%。筆者據自2001年以來在生產一線的工作實踐經驗,現將降低水生動物發病率的健康養殖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一、以水選魚,以魚選水
建立“以水選魚,以魚選水”理念。即:通過對水資源諸多因子的考察和監測,選擇適宜的品種進行養殖,以獲得最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養殖前,深入了解品種的生物學特性,不同的養殖品種對水溫、溶氧、水質、PH值等的因子要求都不相同,因此,務必考察監測養殖地點的以上因子是否符合養殖的所需條件,將地址選擇在對養殖有利的地區。
二、製定方案,建立檔案
首先在進行養殖生產前,結合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特性、養殖條件、生產實際和技術水平等,製定切實可行的養殖方案,計劃好和指導好整個養殖生產,保障養殖生產的順利進行;其次要做好生產記錄包括每天的水溫、水質管理、飼料投喂、、養殖品種的投放數量、規格、用藥及捕撈等情況,建立起詳盡的養殖檔案,對病害的鑒定和防治提供參考和依據,同時便於總結經驗指導日後生產實踐。
三、規範操程,強化措施
1.建設標準化池塘
對長年使用的池塘埂坍塌、淤泥沉積的老化池塘要進行科學的清淤,修善改造,使建成標準化池塘,提供魚類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消除了病菌滋生的溫床。
2.清塘
養殖前一定要認真對池塘或養殖水體進行消毒處理,保證養殖的水環境清潔,無病原。對養殖水體消毒是預防和減少流行病暴發的關鍵技術措施,清淤後每畝池塘用100-200kg生石灰進行消毒,為養殖水生動物創造優良的生活環境。
3.培育和放養健壯苗種
投放健壯、不帶病原的苗種是養殖生產成功的先決條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地到苗種場實地查看檢測種苗的質量,選擇的種苗一定要種質純正,遊泳能力強、活躍,規格整齊,無畸形。
4.采取消毒措施
4.1種苗消毒。即使是無病害的種苗,也會潛伏有病原,在合適的條件下暴發。不管是本地繁育的種苗或是從外地區引進的種苗,投放以前一定要先進行消毒,通常用2-4%的食鹽溶液浸泡10-15分鍾,殺菌消毒,從根本上防止病害的發生。
4.2工具消毒。養殖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漁具,往往是病原傳染的媒介,因此在使用前要進行消毒處理,使用後在太陽下暴曬後備用。
4.3食場消毒。食場周圍殘餌和糞便集中,是病菌滋生的絕佳場所,容易引發疫病,因此,要經常對該區域用生石灰等藥物進行潑灑,或掛藥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