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區稻田養魚的幾點思考
水產漁業
作者:和鑫林
[摘 要] 山區稻田養魚養殖效益低,與發達地區相距甚遠。稻田養魚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圍繞提高養殖水平、增加效益,以市場為中心,加強科技推廣,提高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稻田養魚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山區稻田養魚 幾點思考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88-01
大多數山區農村存在著人多地少,土地貧瘠,科技意識差,科技發展水平底缺乏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等問題。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也是全麵實現建設小康社會重要製藥因素。因此,發展農村經濟、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而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農民能否實現有效增收又是三者中的重中之重,是推進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環節。實踐證明,稻田養魚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一項實現農民增收短、平、快項目。
一、稻田養魚的特點
稻田養魚是根據稲魚共生的理論把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的生產模式,稻田養魚使一田一用變為一田多用,綜合利用了土地資源,提高了土地使用率。根據各地試驗和大麵積推廣結果表明,稻田養魚可使稻穀產量增產5-10%,實現“稻田養魚魚養稻,稻穀增產魚豐收”。稻田養魚經過粗放粗養,品種單一的養殖模式,至今已經發展到了工程化的稻田養魚和稻田化的生態漁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目前推廣的工程化稻田養魚在原來的技術基礎上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它是根據稻魚共生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吸收池塘養魚的先進技術,將池塘養魚模式融於稻田養魚,促進物質循環,在穩定糧食生產條件下,魚產量大幅度提高,單產麵積效益增加。經過幾年來的稻田養魚實踐證明,稻田養魚具有“五增五節”的特點,即增肥、增水、增糧、增魚、增收和節約、節資、節肥、節約、節工的優良效果。還有周期短、增效增收快的特點,通過實施稻田養魚後,魚能除草、吃蟲、鬆土、施肥等作用,為水稻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同時,稻田魚對改善人類食品結構、增加蛋白質食品、豐富人們的菜籃子、滿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具有積極作用,也降到了農作過程中對環境汙染的程度,符合保護環境要求。
二、發展稻田養魚的幾點看法
1.認真調查研究,因地製宜製定不同地區的養殖模式和技術方案
山區地理環境特殊,地勢起伏懸殊,氣候類型多樣,而且在垂直地理上,氣候變化較大,素有“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氣候條件。因此,發展稻田養魚必須結合不同地區的環境,氣候條件,製定相應的養殖模式和技術實施方案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將地域自然優勢真正轉変成經濟優勢。
2.加強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技術推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也成為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在大力發展稻田養魚的同時,應加強無公害水產品知識的宣傳和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技術推廣,對生產中的環境、飼料、魚藥等進行檢查和監測,嚴禁使用不合格的飼料和禁用藥物,保證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養殖效益保障稻田養魚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