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近年來由於信息的靈通和交通逐漸便利起來,本地農民種植的反季節蔬菜占據季節有利優勢,直接銷往國內許多大城市甚至周邊國家,呈現不愁銷的態勢,已經成為增收致富的一個有效途徑,農民在收獲一季後緊接著再種植一季,搶播搶種,覺得回收廢舊殘膜浪費時間。難以接受回收殘膜的建議。
3.缺少相應的經濟政策鼓勵回收和利用殘留地膜。
4.目前,沒有專門的法規來約束和防止地膜汙染的產生,因而,在開展回收殘膜的工作中,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開展清理回收工作。
五、汙染防治對策
各級政府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作為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確立“政府倡導、財政補貼、企業帶動、網點回收、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製定出台本地相關配套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和農民加強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推進地膜汙染治理工作。
1.加強宣傳教育
防治地膜汙染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汙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恢複困難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和使用標準規格地膜的自覺性。
2.加快製定有關回收殘膜的經濟政策
要製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的發展,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應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於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
3.建議製定殘膜殘留量標準要製定必要的農田殘膜留量標準和殘膜留量超標準收費標準,使農田地膜汙染早日納入法製管理軌道。
4.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把作物收獲後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作物的最佳揭膜期。這樣既解決了地膜汙染的問題,又不耽誤農時。
5.加強技術規範和市場監督。杜絕超薄地膜(厚度小於0.008mm)進入農資市場,使用0.012mm厚的塑料地膜,便於田間回收,可減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
6.增加地膜韌性,以利殘膜回收
目前,我們使用的農用地膜都為超薄膜,厚度為0.008 mm易破碎,難回收。建議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強地膜韌性利於殘膜回收。猛罕鎮殘膜汙染還沒達到新疆、甘肅等地的嚴重程度,但在人口不斷增加,耕地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如果得不到重視,將會使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下降,甚至無法耕種,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盡量回收地裏的殘膜,減少殘膜留量,確保農業持續豐收。
7. 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
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 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環境的汙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汙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
參考文獻
[1]李秋洪.論農田“白色汙染”的防治技術[J].農業環境與發展,1997,(2):17-19.
[2]郭明,等.農用化學物資對土壤的汙染狀況與控製措施[J]. 新疆環境保護,1999,21(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