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猛罕鎮地膜汙染與控製措施(1 / 2)

淺談猛罕鎮地膜汙染與控製措施

能源環保

作者:蘇有芳

[摘 要] 隨著猛罕鎮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增加,又很少進行殘膜回收,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造成地膜汙染。通過分析地膜汙染對環境和農作物產生的危害,對回收殘膜存在的問題,總結出了控製地膜汙染的措施。

[關鍵詞] 地膜汙染危害 存在問題 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86-01

一、猛罕鎮基本情況

猛罕鎮地處東經100°52′-101°10′,北緯21°41′-21°57′,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最高海拔1438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氣溫21.8℃,年平均降雨量1067.9毫米,雨季集中在6-9月,年均日照1800.2小時。全鎮耕地麵積45284畝,其中水田39399畝,旱地5885畝。

2.地膜覆蓋栽培現狀

景洪市猛罕鎮地亞熱帶,近年來,這裏的農民充分利用這裏終年無霜的氣候資源,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秋冬兩季在冬閑田和瀾滄江邊沙壩地種植無筋豆、密本南瓜、茄子、辣椒等冬季蔬菜和冬玉米,每年種植麵積都能達到866-933km2,對猛罕鎮農業增產和經濟收入增加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使用的都是使用厚度均為0.008mm的地膜,回收難度大,因此基本不回收,覆膜栽培的地塊收獲都是直接犁耙翻耕後再種植。在今年春玉米種植過程中已經出現了殘膜集中的地方玉米長勢比相鄰田塊長勢弱、植株矮小的現象,對產量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二、地膜覆蓋栽培的好處

由於雲南連續幾年的幹旱,地膜覆蓋栽培具有保溫、保水保肥、保持濕度,抑製雜草生長等作用,覆膜栽培的保溫作用使作物生長加快,從而實現在同一塊地一年多熟,提高了複種指數和播種麵積,對確保農作物增產和農民收入增加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三、殘留地膜對土壤和農作物的影響

隨著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長,土壤中的殘膜量不斷增加,造成土壤結構破壞,阻礙作物根係對水肥的吸收和生長發育,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甚至引起地下水難於下滲、最終導致土壤質量和作物產量下降。長此下去,必然給後人帶來難以解決的汙染危害。

1.殘留地膜對土壤環境的危害

1.1土壤滲透是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層移動的現象,由於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土壤孔隙連續性,致使重力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動較為緩慢,從而使水分滲透量因地膜殘留量增加而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1.2殘膜造成灌水不均勻和養份分配不均,土壤通氣性能降低,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2.殘膜對農作物的危害

由於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係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係串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

四、殘膜回收存在的問題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效益是顯著的,但殘膜回收由於經濟效益差,甚至增加了投入,所以推廣困難。就目前情況而言尚存在以下問題:

1.目前農民對地膜汙染的危害認識不足,長遠觀念差,注重當前效益,忽視長遠效益 ,對殘膜不進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