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社區(2 / 3)

2002年8月,戒毒所第一個寶石加工項目終於引進了。不料,戒毒人員卻不願意幹活。有的人說,我們是來戒毒,又不是來勞改的!

戒毒所從兩百多名戒毒人員中挑選出四十人,半自願半強製地開工了。沒有廠房,就在南樓的一層開工,後發展到一百五十多人,又騰出一間半封閉的大房間加工寶石。別看人造寶石隻有一顆米粒大小,要把它打磨成鑲嵌在發卡、耳墜、項鏈上的漂亮合格的產品,還真得下功夫。於是,問題又出現了:把寶石損壞了的人,索性把寶石吞進腹內;手腳被拋光粉汙染導致休克等事故頻發。最初幾天,民警常開著警車一趟一趟往醫院跑。

有人提出了質疑:康複勞動還能不能幹?停止吧,別再出了人命官司。

“幹!戒毒所要想走出困境,這是唯一的出路!”馬所長說。

一些“殺手”級的幹活能手,在苦幹中找到了勞動的快樂:孫紅和王馨敏、王德成和王維,他們互相配合著磨寶石,一天能加工上千顆。她們說,再辛苦也比一天到晚坐在號室裏強。

加工寶石是勞動密集型、技術性差的工種,但它是當時的一個大膽嚐試,意義非同尋常。

鏡頭十:戒毒人員走出去勞動

2002年8月,趙雲峰被任命為開遠市公安局局長。1965年出生的趙雲峰畢業於中國刑警學院,長期從事刑事技術工作,是睿智務實、具有開拓精神的學者型領導。長期的基層工作經驗,使趙雲峰清楚地認識到禁毒工作到底有多重要。甫一上任,他就在全局大會上強調,在其任職期間,堅決杜絕毒品泛濫!

針對嚴峻的治安形勢,他開展深入的摸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戒毒人員出所後,三個月內複吸的人約占70%,一年後達到85%,三年內複吸率高達98%。有一半的刑事案件在押人員與吸販毒有著密切聯係,溜門撬鎖、偷盜、搶劫案多是吸毒者為毒資所為。當時,開遠市看守所裏2233名在押人員,吸毒者就有1500人,占67%。

吸毒群體有其自身的生存方式,他們既危害社會,同時也容易受到來自社會的各種傷害。開遠市吸毒人員在各種刑事案件中的被侵害率達20%,是正常人群的三至十倍。

趙局長的到來,推進了戒毒工作向更深層次探索發展。2002年,戒毒所首次接到開遠市生力工程公司勞務工程的邀請,戒毒人員走出去勞動。外出幹活的人編為一中隊,留在所裏加工寶石的編為二中隊。很快,一中隊隊員吃苦耐勞、紀律嚴明的口碑傳開了,許多單位爭著搶著讓他們去幹活,而二百人的午飯,都由黃誌萍、宋麗娜開車送,她倆堅持了五年。

一次,身穿紅衣服的一中隊在改造東河兩旁的綠化帶時,遇見一個年輕女子,因為遭男友拋棄,準備跳河自盡。隊員們立即展開營救,他們抱住那個女子,一邊安慰,一邊打110報警……四個月後,一中隊在廬江公園幹活,一直在尋找他們的年輕女子買了一箱冰棍,跑過來說:“可找到你們了,多虧你們救了我,太感謝你們啦!來,吃冰棍!”她哪裏知道,這些救她的人,都是有過各種坎坷經曆的戒毒人員啊!

當時個舊、蒙自戒毒所都在加工寶石,但真正出效益的,隻有開遠市戒毒所。“天下第一戒”的名聲就是在那個時候闖出來的。磨寶石磨出了良好業績,學員們卻付出了代價:他們一兩個月也洗不上一次澡,身上都長了虱子,民警召集他們開會時,他們排著隊,後麵的人為前麵的人抓白襯衫上的虱子。

趙局長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必須改變。於是整治髒、亂、差的環境;更換棉絮、提高衛生水平;投資建設新廠房、改造電網;增加綠化麵積……第一年加工寶石賺了十七萬元,公安局把這些錢全都用在戒毒所的改造上。趙局長又從公安局緊張的經費中拿出三十萬元購買新鍋爐,自己挖井,水壓不夠,就分樓層洗澡,終於解決了學員們的生活和環境衛生問題。

勞動,給戒毒人員帶來了健康、快樂和尊嚴,也給戒毒所帶來了新的希望!

鏡頭十一:陳慶豫事件

2002年11月,發生了一件至今仍讓戒毒民警非常痛惜的事情——

“大白雞”陳慶豫在第三次強製戒毒期滿後,向戒毒所領導提出繼續留所的請求。“我出去後,肯定還要複吸,到時恐怕連命都保不住了。能不能留下來?”麵對陳慶豫的請求,領導很為難。所裏知道陳慶豫真想戒掉毒癮,但當時,戒毒期滿後繼續留在所裏康複,既無先例,也沒有法律依據。

渴望留所的陳慶豫最終與戒毒所簽了一份自願留所協議,所裏擠出五平米的工具房給他住。“大白雞”內向,不愛說話,幹活勤快,在所裏當小工。幹了一段時間,有了議論:留下幹什麼,和其他人一樣,也沒錢掙……三個月後,陳慶豫對領導說,我還是出去吧,你們照顧我,讓我留在這裏,你們卻冒著犯錯誤的危險,我不想再給你們添麻煩了。

陳慶豫出所了,他再也沒回來——2003年除夕,陳慶豫因注射毒品過量暴死街頭,他死時手裏還拿著一個針頭!當年像陳慶豫一樣複吸過量死亡的,一共有十九人。

這件事極大地觸動了開遠市公安局和戒毒所。他們開始思索,如果能給陳慶豫們創造一個幫助他們擺脫毒魔控製、安定生活的康複環境,悲劇就不會發生。反思之餘,局裏、所裏齊心協力,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003年,開遠戒毒所對吸毒人員的生存狀況進行調查。調查發現,近50%的家庭將吸毒人員拒之門外,有40%的家庭對他們的生存狀況不聞不問,僅有10%的家庭對吸毒人員改過自新還抱有一線希望。因不被家庭和社會接納,又無正當經濟來源,吸毒人員出去後互相依存在一起,走上複吸之路,使戒毒成果毀於一旦。

調查還顯示,有80%的吸毒者為自己的身體狀況擔憂;有72%的吸毒者希望在外界的幫助下戒斷毒癮;有82%的吸毒者希望得到工作機會。許多像陳慶豫這樣的吸毒人員都有戒毒求生的強烈願望,他們希望政府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有利於他們生活、就業的康複環境,使他們能戰勝毒品的困擾,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鏡頭十二:“安全島”計劃

為鼓勵大家安心戒毒,杜絕自傷自殘現象發生,也為了昭示榜樣的力量,提高強戒期滿後自願留所、出所後自願返所的“兩個自願”人員的生活待遇,馬所長大膽嚐試、趙局長一錘定音:在戒毒所南樓的二層開辟出一個生活區,讓“兩個自願”人員居住。這個特定區域就稱為“安全島”。

“安全島”計劃由此產生。好比行人穿越車流量大的街道,需要在交警設立的“安全島”中歇息一樣,已實現生理脫毒,但仍沒有信心進入社會的戒毒人員,需要在戒毒所這個“安全島”平台裏學習技能,使生理、心理、技術上都準備充分了,再自願出所。

“安全島”四人一室,八小時工作製,自願加班,每周六舉辦舞會。如果強戒人員想跳舞,必須由“安全島”的人來邀請,民警會拿著開出的名單,到強戒區宣讀,這就是有名的“開名單”。點到你的名字,你才能享受跳舞的待遇。強戒人員必須在工作中表現良好,才能獲得娛樂的權利。

“殺手”級學員也能享受入住“安全島”的待遇,成為“兩個自願”人員,這對戒毒所工作是極大的推動,孫紅、王維就享受到了這項殊榮。

“安全島”不僅是居住空間的改變,它還體現了勞動者的尊嚴,體現了一個自然人安全生活、獲得社會認同的權利。

2005年3月25日,雲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雲南省禁毒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需要延長強製戒毒期限的,由原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批準。強製戒毒機構離原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較遠的,可以由強製戒毒機構的主管公安機關批準,並通報原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

“安全島”計劃有了法律依據。“兩個自願”人員突破性地以簽訂協議的方式延長其期限,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第一次解決了相關法律法規不明確的問題。

戒毒所發展的關鍵時刻,孟廳長來到開遠戒毒所考察。原定參觀戒毒所半個小時,結果看了一個下午,他認同了趙局長、馬所長的理念,支持戒毒所的“安全島”計劃。

“安全島”的經費來源於政府投入、戒毒經費和勞動收入。政府投入有限;而戒毒人員三個月應繳納的七百八十元戒毒費實際上隻能收到應繳總數的20%——2003年應收戒毒費一百二十二萬元,實際收取僅四萬元。推行“安全島”計劃,必須以勞動創收來補充戒毒所的經費不足,而“以勞補所”的關鍵,就是勞動者要有生產技能。幾年裏,約五百人分別掌握了一種或多種工作技能,不少人取得了勞動資質證書。

最早進入“安全島”的曹禮淵、唐建平、李嘉華、高一峰、何權跟戒毒所簽訂的協議,可謂社區合同的雛形。從這五個人開始,簽約的人陸續增多。劃為“安全島”的北樓、東樓又住滿,新人隻有在其他地方住著。怎樣才能讓“安全島”的人都留下來,繼續康複勞動,鞏固已有的戒毒成果呢?隻有一個辦法:擴建。

2005年3月,趙局長經多方協調,又征地15.1畝,將戒毒所和康複場所從原有的10畝擴大到25.1畝。

人多了,吃飯問題又凸顯出來,馬所長忙著聯絡、尋求合作企業,經過反複洽談,陸續引進加工中國結、胸花、膠鞋鞋麵等項目……

原有的強製戒毒製度,側重的是強製,忽略了心理治療和人性關愛。“安全島”的建立讓戒毒者在傳統戒毒方式之外又有了一種新選擇,他們可以暫時在這個“小社會”裏,有效地實施科學化的治療,讓被毒魔纏繞的靈魂有一個安謐的棲息地。

第四幕 價值在分配中彰顯

“我們又自尊又自卑,是一個矛盾統一體。”

——戒毒者自白

鏡頭十三:雨露社區

“安全島”不夠住,怎麼辦?趙雲峰提出在“安全島”的基礎上,在戒毒所外麵再開辟一個新區域,以容納更多“兩個自願”人員居住的構想。

馬所長說,“安全島”仍是一個由警察嚴格管理的場所,不可能為這裏的居民提供個人生活的全部需求,不能讓居民樹立正常社會生活所需的理念和法則。這些原因使得我們萌發了建立一個脫離戒毒所,與正常社會相仿的特殊社區的想法,借用“關愛是雨露,真情是陽光”的口號,我們把這個社區稱作“雨露社區”。

2006年,雨露社區的規劃設想,得到了開遠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這就是後來“第19社區”的雛形。

這一構想究竟是否可行呢?會不會有更多的自願留所、返所的戒毒人員參與呢?帶著這些疑問和擔心,戒毒所對在所的810名強製戒毒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願意進入雨露社區的有496人,占61%;願意在社區居住一年以下的有161人,占32.46%;願意居住一至三年的有295人,占59.48%;願意居住三年以上的有30人,占6.04%。還有98%的戒毒康複人員家屬支持建設社區。

國家禁毒委員會於2006年6月26日和9月7日,分別召開了深入推進全國禁毒人民戰爭電視電話會議和全國戒毒康複場所建設工作會議,部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吸毒人數在千人以上的縣市建設戒毒康複場所,探索建立集強製脫毒、身心康複、融入社會功能於一體的戒毒工作新模式。

政策的出台和戒毒人員的迫切需要,更加堅定了趙局長、馬所長創建社區的決心和信心。

雨露社區是專業的、半封閉的戒毒康複場所,其目的就是磨練心誌,戒斷“心癮”,它的理念是“自願為前提、康複為中心、安居為條件、生產為平台、教育為手段、治療為保障、回歸為目標”,為有能力重返社會的居民做好回歸社會的準備,為無力回歸或不願回歸社會的居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家園。

雨露社區能幫助戒毒人員戰勝毒魔嗎?能否在他們無力抗衡外部社會的紛繁侵擾時,收留他們、庇護他們呢?

鏡頭十四:第一次拿到了報酬

2007年,開遠禁毒所取得了一個重要的突破——給“兩個自願”人員發工資了!

以前,馬所長一家一家跑,向幾十家企業尋求合作,隻有六家勉強同意。經過市場的檢驗、戒毒人員的努力,馬所長的付出有了回報:2006年開始,戒毒所與企業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到2007年,已經發展到三十多家企業上門尋求合作,最初的寶石加工等消耗大、附加值低、有汙染的近二十個項目,已逐步被淘汰。

廣東創峰皮具廠也曾懷疑過戒毒人員的工作能力,說如果你們的合格率達到30%,我們就簽訂合同。為了拿下這一訂單,戒毒所先後舉辦了四十期共六百多人的培訓,有一百多人通過考核拿到了資質證書。在試生產期間,製作的錢包一次合格率達到70%,廠商十分滿意,雙方簽訂了合同。

馬所長說創收了,就要發工資。2007年1月,進入“安全島”的人整整補發了一年的工資。當時,這些錢在社會上不算什麼,但對戒毒人員來說,拿到工資是莫大的鼓舞!

“安全島”的良好發展得到了國家禁毒委和公安部的肯定,被國家禁毒委列為全國公安機關四十四個戒毒康複場所試點項目之一。

2007年1月,公安部副部長張新楓視察了開遠戒毒所,充分肯定了“安全島”計劃和雨露社區的構想,要求盡早建成雨露社區,為此還幫助協調資金1340萬元。

2007年,“安全島”贏利70萬元,戒毒所在“以勞補所”的基礎上又向“以勞養所”邁進。

鏡頭十五:女所長要把社區概念做大

2008年8月,宋麗娜被任命為戒毒所所長,成為雲南省七十多個戒毒所中唯一一位女所長。

宋麗娜知道,主持一個在全國已有名氣的試點戒毒所的工作,她既要把以前同事開拓的基業看護維持好,又要與時俱進,讓開遠戒毒所這麵大旗繼續高揚。

她決定首先從所頭戒霸開刀。她宣布:哪位“哥哥”、“姐姐”再敢打人整人,就送看守所!無論誰克扣家屬的“接見款”,一律嚴懲!宋所長再三重申:“不管你們是彌勒籍、瀘西籍、河口籍,還是開遠籍,你們都是一家人,是主人。”

民警與學員的關係融洽了,那些曾被所頭戒霸控製的戒毒人員能主動與所長、管教交流了。一名非開遠籍戒毒人員期滿後表示還想留在社區,宋所長問他為什麼願意留下來,他說:“在其他戒毒所,我們都是蹲在地上排隊打飯,在這裏,我們能夠站著排隊打飯了!”宋麗娜為之一震,她說,我們對戒毒學員的人格尊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宋所長要打造一個過硬的團隊。雨露社區在建設發展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具有獨創性,有人說它不可複製,但趙局長說,雨露社區可以複製,當然也是有條件的,就是一要解決被管理者的生存狀況,二要改變管理者自己的態度。雨露社區建設有三個階段:第一是產業建設;第二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第三是社會化發展。每一步的發展,都是領導帶頭、團隊分工合作的結果,是摸索的過程。

宋所長當家,注重發揮團隊智慧、依靠集體力量來確保各項工作的開展。她善於調查了解情況,聽取大家意見。她強調執行力的貫徹,團隊擰成一股繩,各負其責。她以“橫到麵,豎到點,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作風,帶出了一個默契配合的班子。

第三,所領導精誠團結。宋麗娜與林複超教導員磨合了四年。宋所長說,希望我們做開遠市公安局二十三個部門中配合最好的所長和教導員。

2009年6月25日,雨露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宋麗娜當選為居委會主任。社區居委會的成立,標誌著社區的社會化功能又上了一個台階。

雨露社區共有民警二十四人,所長一人,教導員一人,副所長二人,中隊長五人,另有工勤人員九人。社區下設十幾個部門,是生產持續發展、居民生活穩定的保障。

宋所長上任不久,學員們在廠裏加夜班回來很晚,食堂準備了夜宵。宋麗娜發現飯是硬的,菜也涼了。她發火了,當場要求食堂重新做飯。學員們吃著熱乎乎的飯菜,感慨萬千。從這以後,宋所長要求食堂每周的菜譜都要上報她檢查。

有人說如果不是宋麗娜當所長,雨露社區不會發展得這麼快。宋麗娜也趕上了大好時機,她這個所長當得風生水起。

鏡頭十六:是管理更是服務

當年那個不願調入戒毒所,還跟領導爭吵的黃誌萍如今已是中隊長,學員心中的“雨露社區大管家”。

黃誌萍現在一個人帶著兒子生活。她說,做我們這個工作,家人必須理解!黃中隊說自己做的都是瑣碎細微的小事:像大年三十,她要去幫忙張羅;所有賬目登記統計她要負責;年輕民警外出學習的報銷製度她也要掌握……現在學員跟十幾年前不一樣,更需要民警有耐心、懂方法。

2011年,黃中隊接管了社區生產銷售的管理工作——企業的發展對雨露社區至關重要,黃中隊說工作責任大了,絲毫不能馬虎。她還說,工勤人員是社區生產的主力軍,被學員稱為“四大金剛”的楊瑞華、楊大剛、普俊偉、陳兵,是生產項目的分管領導,監管著十五個項目的生產進度和質量情況,還負擔著社區近六十畝地的農作物種植、四百餘頭(隻)牲畜飼養基地的管理任務。

社區每年的生產效益都在增加,其盈利部分如何分配呢?黃中隊說,這部分錢每月都要上交開遠市財政,財政局再把錢返回市公安局,由公安局發給戒毒所。這部分資金用於戒毒康複人員的生活開支,包括一天三頓的夥食、醫療衛生、年終評選優秀居民的獎金、春節元旦等節日的費用。

林複超教導員是社區的二把手,負責黨政、思想教育。他幫助過的社區學員,以及成功走出社區大門創業的學員不計其數。

當年聯名給總理寫信的醫生張雲珍,為複吸的兒子張列操碎了心。2006年成立雨露社區時,林教為開導張列做了大量的工作,讓他留在社區繼續斷毒。張列在社區呆了一年,於2007年1月27日生病出所。林教去醫院看望他,鼓勵他積極治療,但張列因艾滋病毒感染導致心力衰竭已無法救治,於2007年9月28日去世,離他四十歲生日還差二十二天。

學員胡北南曾是“三進三出”的戒毒明星,他來雨露社區後,人變了,還掌握了組裝太陽能熱水器的技術。2006年出所後,胡北南四處碰壁,不得不回到社區。林教導員看他有技術,就開導他能否在太陽能技術方麵想想辦法,胡北南受到啟發,主動征詢老板的意見。老板見小胡很誠懇,為他出了一個點子:用你的技術、我的產品,開個門市,你經營,我做後台老板,盈利你拿大頭,我拿小頭。這個金點子為胡北南鋪就了一條全新的人生之路。

1962年出生的劉惠芬副所長是一位隨和、美麗的女性,主管社區醫務工作。雨露社區現有十四名醫護人員,隻有劉副所長和方旭紅醫生是民警。

劉副所長說,我們十幾個人平均每天要為七八十個學員看病,多的時候有一百多人。無論白天夜晚,二十四小時隨叫隨到。

一個男學員夜裏突然消化道出血,劉副所長送他去了醫院。他家人連管都不管,劉副所長就二十四小時看護著。後來,學員的父親來了,還不說好話,在兒子床前呆了一會兒就走了。該結賬的時候,他父親也不掏錢,是劉副所長把賬給結了,把人帶回了社區。

按照國家文件規定,接觸高危病人,像肺結核、甲肝等傳染病,是有傳染補貼的。劉副所長向人大提出了,但沒批下來。劉副所長說,即便不給補貼,我們也得把工作搞好。

劉副所長和老公都是警察。她說,天天做挽救人的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

省公安廳孟廳長的大力支持、紅河州公安局的關心幫助,是雨露社區取得今天成果的保障。雨露社區成功了,主要體現在家園式的管理,不是監獄式的管理——硬件可以複製,但管理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是一幫肯幹實幹的人摸索出來的。

鏡頭十七:兩次大規模建設

2006年,雨露社區建設正式立項;2007年12月,雨露社區一期工程建設開始動工,總投資為1697萬元。

開遠市委、市政府把規劃建設區內的103畝土地劃撥給雨露社區,至此,戒毒所完成了發展進程中的三次跨越:1995年征地10畝,到2005年征地15.1畝,將戒毒所和康複場所擴大到25.1畝,再到2007年12月征地103畝,總麵積達到128.1畝。

一期工程於2008年11月竣工,建築麵積10484平方米,有宿舍樓三幢、生產廠房兩幢,還有醫療區、綜合服務區、超市、網吧、商貿一條街,以及康複床位三百張。

當時一期工程準備開一個啤酒屋,想法剛一提出,就遭到反對。有人說,怎麼能給戒毒人員搞啤酒屋呢?打架、酗酒,肯定要出問題。宋所長的做法是:試行。同時做問卷調查,結果歡迎、同意的人占了大多數。啤酒屋建成了,它既是學員休閑、聊天的好去處,又是夜色中雨露社區的一道美麗風景。

2009年1月,全麵竣工的一期工程開始入住。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舉行了學員新居入住儀式。如今已是開遠市公安局副局長的馬振華首先給大家敬了禮,他說:“從今天起,你們與我們是平等的關係,我們要做到三個一樣:像父母親人一樣,像老師一樣,像醫生一樣。你們要稱呼我們老師。”學員們群情激昂、熱血沸騰。那天,最早結婚的張怡生、王婷和曹禮淵、李亞兩對夫婦領到了鑰匙。

2010年10月12日下午,雲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廳廳長孟蘇鐵專程到在全國已名聲大振的雨露社區視察。看到社區在較短時間內發生的可喜變化,孟廳長十分欣慰,他讚揚開遠市在戒毒康複方麵勇於創新、大膽探索的做法,使雨露社區成為了全國響當當的典範,這不僅是紅河州、開遠市的榮譽,更是雲南省的光榮!

孟廳長指出,雨露社區開端良好,但隻是剛剛起步,今後還有許多難題和問題需要去解決和探索,他要求雨露社區在繼續鞏固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完善各項功能,不斷增強它的吸引力,在產業開發和人員技能培訓上下功夫,使社區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不斷創新社區管理的新模式、新理念。

孟廳長表示將從各方麵全力支持雨露社區的擴容提質,他希望開遠市認真規劃,做到目標明確、措施有力,使雨露社區成為全國的一麵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