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斷進取、永不停息,把事業做大做強(4)(2 / 3)

幻想整天都在思考著如何去創建這座大廈,他把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設想得非常清楚,從裏到外,他一定設計了一百個方案,但他最終沒能建成這座大廈。雖然他的設想可以稱得上“世界第一”,但因為他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隻能以失敗告終。

而實幹則不同,他從一磚一瓦開始,一層一層往上,將大樓框架建成後,他又開始粉刷、裝修,最終他完成了自己的理想。雖然他建造的這棟大廈或許比不上“幻想”設計的大廈,但在現實中,他建成的大廈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廈。

憧憬著“一步登天”、一夜之間出人頭地固然可貴,但我們應該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一朝成名天下知”,首先要“十年寒窗無人問”。九層之台,起於壘土,隻有將無數點點滴滴的“創造”艱苦地積累起來,才能逐步向大目標邁進。

遠在半個世紀以前,美國洛杉磯郊區有個沒見過世麵的孩子,他才15歲,卻擬了個題為“一生的誌願”的表格,表上列著:“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駕馭大象、駱駝,主演一部電影,駕駛飛機,讀完莎士比亞的作品,寫一本書,參觀月球……”他把每一項都編了號,一共有127個目標。

16歲那年,他和父親到佐治亞洲的大沼澤去探險,從這時起,他開始按計劃逐個實現自己的目標。49歲時,他已經完成了127個目標中的106個。

這個美國人叫約翰·戈達德,他獲得了一個探險家所能享有的榮譽。約翰·戈達德無疑給世界上所有努力追求出人頭地的人,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他的經曆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事要循序漸進,隻要自己不斷努力,夢想一定會變成現實。

“羅馬不是在一天之內建成的!”從這句話中,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凡是傑出的成就都是曆盡多年努力才能獲得的。

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報業工會舉辦的“最佳記者”比賽中,香港《快報》記者曹慧燕奪得了三項“最佳記者”的金牌。這位連中三元的姑娘,還是五年前剛到香港的。

曹慧燕之所以能夠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出人頭地,除了她的刻苦努力外,主要還得益於她善於從“小塊文章”寫起。她在香港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語,並利用工餘時間寫些小文章,試著向報社投稿。第一篇文章在香港《明報》上刊出後,她受到了很大鼓舞,於是更專注於這種“小成果”的努力。後來,她進入了《中報》工作,《中報》為她和她的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他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正是這每天500字的小專欄稿,磨練了她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維。

就這樣,她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最後的輝煌,終於一舉成名天下知。

如果沒有終南捷徑,不妨追追根究究底

什麼事都怕追根究底,追根究底不是死鑽牛角尖,而是一種刻苦鑽研的嚴謹態度,是一種為探明真相契而不舍的精神。有時,如果沒有終南捷徑,不妨追追根究究底,往往會發現一條新徑。

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經營企業的秘訣是追根究底,也就是凡事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絕不罷休。

王永慶以木材起家,因塑膠而發跡。他早年的木材生意,都是向林務局的林場標購原木,簡單加工後,再轉售出去。那些待標售的原木,為了避免因幹燥裂縫,全都浸泡在大池裏麵。

當時木材商向林務局標購原木的做法是,先用長竹竿在水池中探測原木的數量,再用肉眼觀察原木的品質後,即寫出價格向林場投標,最後由最高價者得標。

因為大部分的原木都浸泡在水裏麵,光用竹竿評估數量,經常造成很大的差距,因而標購水池的原木風險很大,“賭”的味道很濃。

有一次,王永慶向林場投標原木,出乎同業意料之外,王永慶所報的價格雖然高出別人甚多,可是還因購得那一池原木,賺了不少錢。同業都大惑不解,到底他用什麼方法,能夠把原木的數量算得那麼準確。

原來王永慶在招標截止的前一天晚上,悄悄地跳入水池中(潛入浸泡原木的水池中極為危險),花了一晚上的時間,把水池裏原木的數量點得一清二楚。所以,第二天他非但能報出合理的價格,而且還賺了一票。

很多人說:“王老板(指王永慶)追根究底的功夫,真讓人欽佩,這是王老板經營企業最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