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在創業之初,資金都非常有限。用小資金做小本生意掙小錢還可以,做大生意賺大錢就有點不現實了。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借用別人的銀子,做自己的生意。
美國富豪路維格就是一個借雞下蛋的老手。
路維格一心想成為億萬富翁,但直到40歲時,他還是從這個港口跑到那個港口找活幹。有時賺錢,有時賠錢,甚至破產。他惟一的家當就是那艘老油船,跟著他顛沛流離。
路維格整天都在想著如何發財。最後,還是老油船給了他靈感。他跑到大通銀行,對銀行職員說他要借錢。那位職員看了看他的破襯衫領子,輕蔑地問他拿什麼做擔保。路維格便搬出了那艘老油船,說他正把船租給一個石油公司,每月的租金正好可以分批還這筆款子。銀行還是有點猶豫,路維格便建議把租契交給銀行,由銀行去跟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
一般來說,銀行是不會接受這種非份要求的,但銀行看重的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因此,銀行借給了他一筆錢。獲得了第一筆貸款後,路維格馬上買了一隻舊的貨船,改成油輪後租了出去,再拿著租契到銀行貸款,再買船。如此反複了好幾年。每當一筆貸款還清之後。路維格便成了一條船的主人,年複一年,路維格擁有了自己的幾艘船。於是,他開始搞航運,但規模還遠不能和那些大航運公司一爭高下。
路維格需要更多的船,但再以這樣的速度添船是行不通的。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更妙的主意,既然他能用一艘現成的船來借錢,那為什麼不能用一艘還沒有造出的船來向銀行借錢呢?
想到這裏,路維格笑了,雷厲風行的他說幹就幹,立即請人設計了一艘大油輪,然後拿著圖紙去找人,承諾在造成之後,把船租出去。很快就有人和他簽訂了租契。路維格又跑到銀行,故伎重演。這時,他已經擁有了一支小船隊,信用當然也就沒有問題了。銀行很快借給他一筆錢,並且按照他的要求,在船下水後分期付清這批借款。
路維格對借到的這筆錢做了慎重思考:是請人來造船,付給他們工資,還是自己成立一個造船公司呢?他以長遠的目光選擇了後者。
路維格雇了幾個造船能手,開始了自己的造船事業。不久,船造好了。又和以前一樣,當租金還清了銀行的貸款後,路維格便開回來一條船,而且還是新的。
路維格就這樣一毛不拔地,把一條條新船開進了自己的船隊,使自己的財富一天天地增長,繼而發展到借錢租別人的碼頭和船塢。但人們卻看不出其中有什麼不合道理的,就連大通銀行的一位專家也說:路維格發明了一種創造性的借錢方式。
尋求合作夥伴,使大家獲得雙贏或多贏。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錯綜複雜而又密切聯係的社會,孤軍奮戰很難應對來自方方麵麵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最省力的辦法就是尋求合作夥伴,精誠的合作往往能使大家獲得雙贏或多贏。
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香港漸漸擺脫了二戰的陰影,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極快。由於香港人多地少,百廢俱興,房子的需求量巨增,房子的價格直線上漲,勢頭極旺。
馮景禧雖然看好房地產,但苦於資本有限,無法經營。難道要眼睜睜地看著這大好時機從眼前溜掉,馮景禧很不甘心。
一天,馮景禧碰到生意場上的好朋友郭德勝和李兆基。郭德勝和李兆基後來都成了香港的超級富豪,但當時他們倆都和馮景禧一樣,在香港都隻是剛剛開始創業的小業主。談到當前的形勢,三人都有同感,都看好房地產業。由於三人水平相近,一拍即合,便夥同另外幾個人,於1958年創立了“永業企業公司”,從事房地產經營。
在他們三人之中,郭德勝年紀最大,長李兆基十五歲,馮景禧居中,長李兆基三歲。郭德勝老謀深算,火候老到;李兆基反應敏捷,足智多謀;馮景禧則精通財務,擅長分析。公司雖然還有其他的股東,但真正情投意合的隻有馮、李、郭三位,人稱三劍客。1963年,三人索性甩開其他股東,組建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開始準備在地產界大幹一場。
將公司命名為“新鴻基”是因為公司名號的“新”取自馮景禧的“新禧公司”,“鴻”取自郭德勝的“鴻昌進出口公司”,“基”則取自李兆基的名字。這三位朋友,個個精明,論膽識與才略各有千秋,三人聯袂,齊心協力,更是無人匹敵。三支寶劍一齊飛舞,在當時香港的地產界攪起了一股狂濤,逐漸發展成“地產界的巨霸”。於是,三劍客的美譽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