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之餘,這位倔強的女性暗暗發誓:條條大道通羅馬,我終究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運不但沒有賜福給她,反而把她逼上越發痛苦的深淵。
8歲時,她又因患病離開了學校,中斷了學業,隻好終日與書為伴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戈迪默發現了斯普林斯圖書館,此後,她一頭紮進了這家圖書館,整日泡在書堆裏,盡情而貪婪地吮吸著知識的營養。終於,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筆,一股股似噴泉一樣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紙上。那年,她剛剛9歲,文學生涯就此開頭。15歲時,她的第一篇小說在當地一家文學雜誌上發表了。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說謊的日子》問世。優美的筆調,深刻的思想內涵,轟動了當時的文壇。戲劇界、文學界幾乎同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內丁·戈迪默。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戈迪默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漫長的創作生涯,她相繼寫出10部長篇小說和200篇短篇小說。多產伴著上等的質量,使她連連獲獎: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跡》獲英國史密斯獎;1974年,她又獲得了英國的文學獎。
創作上的黃金季節,使戈迪默越發勤奮刻苦。她說:“我要用心浸泡筆端,謳歌黑人生活。”滿腔的熱忱很快就得到回報,她的《對體麵的追求》一出版,就成為成名之作,受到了瑞典文學院的注意。
接著,她創作的《沒落的資產階級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賓》等佳作,輕而易舉地打入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角逐圈。然而,雖然幾次都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每次都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得獎。
麵對打擊,這位弱女性若有所失。但是,失敗並沒有阻礙她向前的腳步,更沒有影響到她對事業的追求,她繼續努力著、奮鬥著,一刻也沒放鬆文學創作。終於,在1991年時,她從荊棘中闖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如願以償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做自己喜歡並擅長做的事時,其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自己喜歡的事業,人們總願意傾注巨大的熱情。也正是這個原因,選擇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業,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成功的創富者,懂得把自己擅長的、喜歡的而且有發展前途的工作作為自己的事業。能否利用自己的興趣所在,對一個創富者來說至關重要。日本富豪孫正義的成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孫正義出生在日本南部一個小業主的家庭裏。因為父母是韓國移民,孫正義從小就受到欺負,被人歧視。他上中學時就想:“我將來做什麼事才能成功呢?誰能幫助我,給我指點呢?”
孫正義想到把麥當勞快餐引入日本的商人藤田田。於是,他搭乘飛機來到東京,去拜見藤田田。藤田田是個大老板,怎麼有空見一個中學生呢?孫正義就天天到他公司去等候。幾天過去了,藤田田終於有空接見了他。
“今後做什麼事才最有意義?”孫正義問。
“可以搞計算機嘛。”藤田田隨口說。
“我爸爸開彈子房,是個小商人,我可不願意像他那樣”,孫正義用哲學家的口吻認真的說,“我想做些無愧於人生的事。”
“哦……”蘑田田對他刮目相看,親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不能指點你將來做什麼。但我建議,你應該去美國留學,也許在那兒你會找到你的理想。”
“噢……‘孫正義點了點頭。念高中一年級時,有一天,孫正義看到一個在美國留學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辦英語夏令營的廣告,他馬上報名。16歲的孫正義第一次到了美國,當他走出機場時,立刻被高速公路吸引住了,他暗暗地對自己說:“我要到美國來!”
孫正義回到日本,做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退學去美國。
父親不同意,說:“你讀的留學大學附屬高中可是名校啊。”
“不,我要去美國!”孫正義執拗地說。
1974年2月,孫正義飛往美國。他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重要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