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價值與國際市場價格(3 / 3)

(二)是社會主義國家參加國際分工的重要依據

社會主義國家在參加國際分工時,既要從宏觀經濟的角度考慮其利益,也要從微觀經濟角度重視其利益。這就是要考慮對外貿易的經濟盈利性。考慮這種盈利性的重要依據就是本國出口商品的本國價值與國際價值之間的比例關係。生產效能大於國際水平的本國勞動在世界市場上被看作是比較集約的勞動,即在單位時間內能創造更大數量的價值的勞動。出口這種產品的數量和比重越大,其本國價值越是小於國際價值,則通過對外貿易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就越大。就商品進口而言,隻有在進口商品的國際價值小於該商品的本國價值時,才能取得社會勞動的節約。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在參加國際分工時,在服從整個國家計劃的前提下,應充分考慮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

三、刺激貿易各國改進出口和銷售技術

商品的國際價值,不是取決於生產商品的國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是取決於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那些勞動生產率較高,國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較少,即商品的國別價值較低的國家,按照由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國際價值出售,便可以獲得較多的利益。反之,那些勞動生產率較低,國別勞動耗費較多,從而商品的國別價值較高的國家,按照國際價值出售產品,便隻能獲得較少的收入。另外,那些國別價值較低的國家,還可以在國際價值以下來出售商品,不僅可以獲利,而且還可以打擊競爭對手。

因此,各參加貿易的國家為了獲得較多的利益,並在競爭中爭得主動地位,便采用各種辦法,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生產成本。

此外,競爭還迫使各個參加貿易的國家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在商品的質量、裝潢、外形、包裝、消費者的現代需求和趣味、銷售條件、交貨條件、信貸的提供上下功夫,其結果是改進了國際的交換手段,使之更為現代化。

四、是各國製定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依據

從古到今,資本主義國家在製定對外貿易政策時,除去政治因素,都要考慮其出口商品價格的競爭能力。經濟發達、生產力水平高、商品競爭能力強的國家都主張或執行自由貿易政策;一旦其商品競爭能力減弱時,即轉而擁護保護貿易政策。經濟比較落後、生產力不發達、商品競爭能力弱的國家基本上都擁護或執行保護貿易政策;在其出口商品競爭能力提高後,他們又放棄保護貿易政策,鼓吹“自由貿易”政策。價值規律的作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製定和改變貿易政策的重要基礎。以英國為例,在其發生產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以後,就扔掉保護主義(重商主義),鼓吹和執行自由貿易政策。在20世紀初,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其出口商品能力減弱時,就被迫放棄自由貿易。

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

一、不等價交換的涵義與形成的原因

在國際貿易中,所謂等價交換就是國際價值等量的交換,不等價交換就是國際價值不等量的交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它廣泛地存在於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落後國家的貿易之中;戰後,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貿易中,仍然存在著不等價交換。

形成不等價交換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麵的,也有經濟方麵的。在政治上,通過殖民統治、軍事暴力、“軍援”、“經援”,強迫被占領國家和接受“援助”的國家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產品,以高於國際市場價格購買帝國主義國家的產品。在經濟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壟斷進行不等價交換。

馬克思在研究關於要使互相交換的商品的價格近似地與其價值相符合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時,就把在交換中沒有壟斷作為一個重要的條件,指出:“……就出售來說,沒有任何自然的或人為的壟斷能使立約雙方的一方高於價值出售,或迫使一方低於價值拋售。”

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英國、荷蘭的壟斷組織利用其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壟斷地位對殖民地進行不等價交換剝削。馬克思在論及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實行殖民掠奪時揭露說:“大家知道,英國東印度公司除了在東印度擁有政治統治權外,還擁有茶葉貿易、同中國的貿易和歐洲往來的貨運的壟斷權。而印度的沿海航運和各島嶼之間的航運以及印度內地的貿易,卻為公司的高級職員所壟斷。對鹽、鴉片、檳榔和其他商品的壟斷權成了財富的取之不盡的礦藏。這些職員自定價格,任意勒索不幸的印度人。”

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本家壟斷同盟利用自己在不發達國家市場上的絕對的壟斷地位,來保證其和不發達國家貿易中最有利的交易條件,從而使它們之間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剝削不斷擴大和進一步加深。

二、不等價交換的內容與貿易條件

(一)不等價交換的內容

根據上述,故在計算不等價交換時,應包括如下內容:

1.由價值的相對變化而造成的不等價交換,主要是依據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產生的價值變化;

2.由價格的相對變化而造成的不等價交換,主要是計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商品(工業製成品)和發展中國家大宗出口商品(初級產品)之間的交換比價變化;

3.壟斷組織在發展中國家內以壟斷低價收購出口物資和以高價出售進口物資而進行的中間剝削;

4.由航運和保險費而造成的不等價交換。

由於統計資料困難,在計算不等價交換時,一般把進出口比價即淨貿易條件作為計算不等介交換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

(二)貿易條件

在國際貿易中,貿易條件(TermsofTrade)有以下幾種:

1.淨貿易條件

淨貿易條件是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其計算方法是:

N=(Px/PM)·100

式中:N--淨貿易條件;

PX--出口價格指數;

PM--進口價格指數。

舉例證明:假定某國淨貿易條件以1950年為基期是100,1980年時出口價格指數下降5%,為95;進口價格指數上升10%,為110,那麼這個國家1980年的淨貿易條件為:

N=(95/110)×100=86.36

這表明該國從1950年到1980年間,淨貿易條件從1950年的100下降到1980年的86.36,1980年與1950年相比,貿易條件惡化了13.64。

2.收入貿易條件

收入貿易條件是在淨貿易條件的基礎上,把貿易量加進來。計算方法是:

I=(PX/PM)·QX

式中:I--收入貿易條件;

QX--出口數量指數。

還以上例說明。在進出口價格指數相同的條件下,該國的出口數量指數從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120。在這種情況下,該國1980年收入貿易條件為:

I=(95/110)×120=103.63

它說明該國盡管淨貿易條件惡化了,但由於出口量的上升,本身的進口能力1980年比1950年增加了3.63,也就是收入貿易條件好轉了。

3.單項因素貿易條件

單項因素貿易條件是在淨貿易條件基礎上,考慮勞動生產率提高或降低後貿易條件的變化。計算公式為:

S=(PX/PM)·ZX

式中:S--單項因素貿易條件;

ZX--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

說明:假定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上例同,而該國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由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130,則該國的單項因素貿易條件為:

S=(95/110)×130=112.27

這說明,從1950年到1980年期間,盡管淨貿易條件惡化,但此期間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提高,不僅彌補了淨貿易條件的惡化,而且使前項因素貿易條件好轉。它說明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提高在貿易條件改善中的主要作用。

4.雙項因素貿易條件

雙項因素貿易條件不僅考慮到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且考慮到進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其計算公式為:

D=(PX/PM)·(ZXZm)·100

式中:D--雙項因素貿易條件;

Zm--進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

假定上例中進出口價格指數不變,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不變,而進口商品勞動生產率的指數則從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105,則雙項因素貿易條件為:

D=(95/110)×(130/105)×100=106.92

這說明,如果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在同期內高於進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則貿易條件仍會改善。

但是,淨貿易條件的變化隻是反映不等價交換的一個指標,而不是唯一的指標。因為,即使貿易條件不變,甚至在貿易條件發生了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變化時,並不意味著不等價交換不存在了。這是因為:(1)按進出口交換比價計算時,所選擇的基期年份就存在不等價交換。(2)發展中國家雖然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但在經濟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外國投資,特別是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仍保持巨大的經濟剝削陣地。(3)發展中國家從經濟上仍屬於資本主義經濟體係,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仍起支配作用。(4)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市場上的原料和工業品的貿易方麵仍占統治地位。因此,要確切知道一個時期內不等價交換的實際情況,必須對有關國家用以交換的商品價值的相對變化、貿易條件的變化、中間的剝削以及對外貿易運輸和保險上價格的變化等進行綜合分析後才能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等價交換的存在,使帝國主義國家壟斷組織獲取了高額的壟斷利潤,使殖民地落後國家貧困落後,經濟畸形片麵發展。戰後,不等價交換的存在,減少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利益,影響了其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