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價值與國際市場價格(2 / 3)

壟斷價格的出現沒有也不可能使國際市場價格長久地背離國際價值,這是由於壟斷沒有消滅競爭,競爭反而更激烈。列寧指出:“從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壟斷並不消除競爭,而是淩駕於競爭之上,與之並存,因而產生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摩擦和衝突。”這首先是由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生產部門都不可能全部被壟斷,總有個別或少數企業不參加壟斷組織而成為局外企業。所以,無論壟斷組織的力量如何強大,總有局外企業作為競爭者經常存在,力圖破壞其壟斷價格。其次,一個生產部門也不可能隻是一個壟斷組織存在,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導致壟斷價格的破壞。第三,壟斷組織內部存在著尖銳的鬥爭。第四,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也會破壞壟斷價格。如代用品的出現往往導致原自然產品壟斷價格的破壞。人造絲對於天然絲,化肥對於智利硝石,人造橡膠對於天然橡膠,都是代用品對原自然商品的壟斷價格起了破壞作用。壟斷經常被競爭打破。馬克思說過:“某些商品的壟斷價格,不過是把其他商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具有壟斷價格的商品上。剩餘價值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會間接受到局部的幹擾,但這種幹擾不會改變這個剩餘價值本身的界限。”

二、國際市場價格與供求關係

(一)國際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國際市場價格

商品國際市場價格圍繞國際生產價格上下波動。而商品國際市場價格是由國際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決定的。

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它是由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競爭即供求關係決定的。”這種競爭包括三個方麵,即賣主之間的競銷;買主之間的競購;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競爭。各方麵競爭的結果,使一切已知的同一種和品質相同的商品逐步取得同一的國際市場價格,使得國際市場價格接近國際生產成本。

(二)影響供求關係的主要因素

1.壟斷

壟斷組織為了奪取最大限度利潤,采取各種辦法控製世界市場價格。

(1)直接的方法。瓜分銷售市場,規定國內市場的商品銷售額,規定出口份額,減產;降低商品價格,使競爭者破產,然後奪取這些市場並規定這些商品的壟斷價格;用奪取原料產地的方法壟斷原料市場;開采原料並按壟斷價格出售原料,獲取國家訂貨,並按壟斷價格出售這些訂貨;直接調整價格,即規定一定的價格,低於這一價格便不出售商品;跨國公司內部采用劃撥價格,公司內部相互約定出口、采購商品和勞務所規定的價格。

(2)間接的方法。限製商品生產額和出口額,限製開采礦產和妨礙新工廠的建立;在市場上收買“過多”商品並出口“剩餘”產品。

2.經濟周期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要經過一定的周期性的循環,“--沉寂狀態、逐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崩潰、停滯、沉寂狀態等等”,商品的市場價格和市場利潤率,都隨著這些階段而變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有周期性的。在危機期間,生產猛然下降,大批商品找不到銷路,存貨積壓,一般地說,價格會下跌。危機過去後,生產逐漸上升,對各種產品的需求增加,價格又開始上漲。

3.各國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

戰後,各國政府采取了許多政策措施,如支持價格政策、出口補貼政策、進出口管製政策、外彙政策、稅收政策、戰略物資收購及拋售政策等,對世界市場的價格有很大的影響。

4.商品的質量與包裝

在國際市場上,一般都是按質量和包裝裝潢的程度論價。

5.商品銷售中的各種因素

這些因素包括:付款條件的難易;運輸交貨的適時;銷售季節的趕前與錯後;是否名牌;使用的貨幣;成交數量的多少;客戶的愛好;地理位置的遠近;廣告宣傳的效果;服務質量;等等。

6.自然災害、政治動亂、戰爭及投機等。

三、國際市場價格的種類

商品國際市場價格按其形成條件、變化特征可分為下列幾種。

(一)世界“自由市場”價格

世界“自由市場”價格是指在國際間不受壟斷或國家壟斷力量幹擾的條件下,由獨立經營的買者和賣者之間進行交易的價格。國際供求關係是這種價格形成的客觀基礎。

“自由市場”是由較多的買主和賣主集中在固定的地點,按一定的規則,在規定的時間進行的交易。盡管這種市場也會受到國際壟斷和國家幹預的影響,但是,由於商品價格在這裏是通過買賣雙方公開競爭而形成的,所以,它常常較客觀地反映了商品供求關係的變化。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所發表的統計中,把美國穀物交易所的小麥價格、玉米(阿根廷)的英國到岸價格,大米(泰國)的曼穀離岸價格,咖啡的紐約港交貨價格等36種初級產品的價格列為世界“自由市場”價格。

(二)世界“封閉市場”價格

“封閉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在一定的約束關係下形成的價格。商品在國際間的供求關係,一般對它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世界“封閉市場”價格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1.調撥價格

調撥價格又稱轉移價格,是指跨國公司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稅賦,逃避東道國的外彙管製等目的,在公司內部規定的購買商品的價格。

2.壟斷價格

壟斷價格是指國際壟斷組織利用其經濟力量和市場控製力量決定的價格。在世界市場上,國際壟斷價格有兩種:一種是賣方壟斷價格;另一種是買方壟斷價格。前者是高於商品的國際價值的價格;後者是低於商品的國際市場的價格。在兩種壟斷價格下,均可取得壟斷超額利潤。壟斷價格的上限取決於世界市場對於國際壟斷組織所銷售的商品的需求量,下限取決於生產費用加國際壟斷組織所在國的平均利潤。由於壟斷並不排除競爭,故壟斷價格也有一個客觀規定的界限。

此外,在世界市場上,由於各國政府通過各種途徑對價格進行幹預,所以出現了國家壟斷價格或管理價格。

3.區域性經濟貿易集團內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了許多區域性的經濟貿易集團。在這些經濟貿易集團內部,形成了區域性經濟貿易集團內價格。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共同農業政策中的共同價格。共同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內容是:(1)共同體內部農產品實行自由貿易;(2)對許多農產品實行統一價格來支持農場主的收入;(3)通過規定最低的進口價格來保證農產品價格穩定,並對內部生產提供一定優惠幅度;(4)征收進口差價稅以保證最低價格的實施;(5)以最低價格進行農產品支持性采購;(6)對過剩農產品采用補貼出口和加速國內消費。

4.國際商品協定下的協定價格

商品協定通常采用最低價格和最高價格等辦法來穩定商品價格。當有關商品價格降到最低價格以下時,就減少出口,或用緩衝基金收購商品;當市價超過最高價格時,則擴大出口或拋售緩衝存貨。

價值規律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一、使國際商品交換出現“比較利益”,有利於世界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經濟效益

從商品國際價值的形成,可知同一種商品具有國別價值和國際價值兩種根本不同的價值尺度。商品在國內交換時,是以國別價值作為衡量的尺度;而在國際交換時,則是以國際價值作為衡量的尺度。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尺度之間存在著比較差異,它既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也是國際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

由於商品的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存在“比較差異”,在國際貿易中就出現了“比較利益”。因此,在正常的、平等的貿易條件下,國際交換的雙方都有可能獲取利益。

在國際價值規律作用下,使得貿易雙方通過下述方式獲取“比較利益”:

1.交換的各國各有一種商品或一類商品的國別價值低於國際價值,即各有一種商品或一類商品占優勢,那麼,各國生產本國占優勢的商品,就可以較少的國內社會必要勞動換取較多的國際社會必要勞動,節約更多的本國社會必要勞動,取得互利。

2.交換雙方,有一國的兩種商品的國別價值都低於國際價值,但程度不同;而另一國的兩種商品的國別價值都高於國際價值,但程度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一國生產最占優勢的產品,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另一國生產劣勢商品中相對優勢的產品,也可以獲取經濟利益,節約本國的社會必要勞動。因此,這種情況同樣存在互利的條件。

3.由於貿易參加國的各種條件限製,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不平衡的狀況,各國經濟互補性不斷加強,貿易給各國帶來的相互利益日益擴大,更加需要通過國際價值規律“無形的手”進行協調,予以實現。

國際價值規律的這種作用使得世界市場的貿易國家調整本國的產業結構,合理地使用資金,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進行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是國際分工的重要調節器

(一)調節資本主義國際分工

1.在發達國家與亞非拉國家的國際分工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發達國家通過各種辦法把亞非拉國家納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價值規律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曆史上,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廉價的工業品摧垮經濟不發達國家的民族工業,形成了有利於自己的國際分工,在資本主義初期,特別是建立了采用機器技術和蒸汽發動機的大工業國家,其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其工業品的價值大大低於不發達國家手工製造的手工業品價值。這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價廉物美”的工業品,衝破一切經濟不發達國家的“萬裏長城”,使這些國家的手工業者與農民破產,被迫從事工業國所需要的農業生產、礦業生產;僅生產幾種或一兩種原料、食品或礦產,形成“單一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生產和資本國際化過程的加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形式發生了變化。發達國家利用勞動者的熟練程度和高度的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發展那些高、精、尖、用料少、汙染輕的資本集約工業;而把一般用料多、汙染重的工業放到第三世界國家,其重要原因是產生的國際價值量遠遠高於後者,從兩者交換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這就刺激了新型分工的形成。

2.調節著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

在資本主義各國,產業資本家總是麵對著世界市場,並且把他自己的成本價格不僅同國內的市場價格相比較,而且同全世界的市場價格相比較。比較的結果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1)當他的成本價格低於世界市場價格時,無疑他會繼續生產該種商品;(2)在他的成本價格高於世界市場價格時,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生產成本等於或低於世界市場價格;(3)科學文化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生產那些高精尖的所謂“資本集約”和“知識集約”產品;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從事各種資源集約型產品的生產;(4)利用各自的長處,相互分工和協作,從事項目巨大的研究與發展,把產業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向各個部門內部的分工發展,取得規模生產經濟、節約時間的經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