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1 / 3)

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綜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貿易中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貿易集團化趨勢加強。它已經成為各國維護自己經濟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

一、經濟一體化的概念

經濟一體化(EconomicIntegration),至今尚無一般的公認、明確的定義。但是,經濟一體化的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經濟一體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一個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的有機體。狹義經濟一體化,即區域經濟一體化,指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並具有超國家性的共同機構下,通過製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國別之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域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有機體的這一過程。

如果從經濟體製劃分,經濟一體化曾被分為市場型經濟一體化和計劃型經濟一體化。從國際貿易的角度看,市場型經濟一體化指“隻在整個參加國之間采取歧視性地減少或取消貿易壁壘的貿易政策。”所謂計劃型經濟一體化(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是“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努力加強各國經濟相互聯係和相互補充的有計劃的調整過程,其辦法是從結構上相互適應,並考慮在社會主義國際分工和生產資源國際調配基礎上實現生產合作化的可能性,目的是在整個大家庭內創造擴大再生產的良好條件”。就目前所出現的經濟一體化而言,其範圍包括優惠的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同盟。

二、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一)按照貿易壁壘撤除的程度劃分

1.優惠貿易安排

優惠貿易安排是經濟一體化較低級和鬆散的一種形式,是指在實行優惠貿易安排的成員國間,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對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規定特別的關稅優惠。1932年英國與其成員國建立的大英帝國特惠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東南亞國家聯盟”、“非洲木材組織”等就屬此類。

2.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

自由貿易區通常指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所組成的經濟貿易集團,在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與數量限製,使區域內各成員國間的商品可自由流動,每個成員國仍保持自己對非成員國的貿易壁壘。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

3.關稅同盟(CustomsUnion)

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並對非同盟國家實行統一的關稅稅率而結成的同盟。其目的在於使參加國的商品在統一關稅內的市場上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排除非同盟國家商品的競爭。如1826年成立的北德意誌關稅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比荷盧經濟聯盟、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它是比自由貿易區更高層次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其特點是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建立起對非同盟成員國統一的關稅稅率。

4.共同市場(CommonMarket)

共同市場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完全取消關稅與數量限製,建立對非成員國的統一關稅,在實現商品自由流動的同時,還實現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的自由移動。如歐洲共同市場在1970年接近此階段。

5.經濟同盟(EconomicUnion)

實行經濟同盟的國家不僅實現商品、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共同對外的關稅,並且製定和執行統一對外的某些共同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麵的差異,使一體化的程度從商品交換擴展到生產、分配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形成一個有機的經濟實體。如歐洲共同體。

6.完全經濟一體化

完全經濟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在這一階段,域內各國在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方麵均完全統一,在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商品、資本、勞動力、服務等自由流動的人為障礙。歐洲共同體1988年提出的在1992年實現的“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就是力圖實現這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