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價值與國際市場價格
國際價值的形成
一、商品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
(一)商品國際價值形成的基礎
商品的國際價值是在國別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任何國家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內容,都是由抽象的社會勞動決定的。當資本主義破壞了分散的自然經濟,並把地方市場結合成全國市場,隨後又結合成世界市場之後,社會勞動便獲得全麵的發展。它不僅是作為個別國家的勞動,而且作為世界上一切國家的勞動。當商品交換變成世界性交換的時候,社會勞動便具有普遍的國際性質。“所以,真正的價值性質,是由國外貿易才發展的,因為國外貿易才把它裏麵包含的勞動,當作社會的勞動來發展”。所以,使國民勞動具有世界勞動的資格,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以國際分工為聯係的世界市場的發展和形成。
(二)國別價值和國際價值質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別性
商品的國別價值和國際價值作為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物,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而在量上則是不同的。國別價值量是由該國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現有的社會標準的生產條件,主要是指當時某一個生產部門大多數產品生產已經達到的技術裝備水平。但是在社會標準生產條件下,由於生產者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不同,生產某種商品所花費的時間也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價值隻能由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即由相等的勞動強度決定。國際商品價值量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決定的。在世界市場上,“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是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這個平均的勞動單位就是在世界經濟的一般條件下生產某種商品時所需要的特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兩者在表現形式上是不同的。商品的國別價值是以該國貨幣表示的。而在世界市場上,商品普遍地展開它們的價值。因此,商品的國際價值形態是直接以世界貨幣表示的。
(三)影響國別價值量的主要因素
各國在同一時間裏生產的國際價值量是不相等的,它根源於各國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一國經濟發展水平愈高,勞動的國民強度和勞動生產率也愈高;相反,則愈低。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國家的國民平均勞動強度和平均勞動生產率高於國際水準以上,有些則低於國際水準以下。“因此,不同國家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國際價值,從而表現為不同的價格,即表現為按各自的國際價值而不同的貨幣額。”③
二、影響國際價值量變化的各種因素
(一)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聯係的廣度與深度
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和資本主義社會初期,隨著地區性對外貿易的發展,已出現了地區性的國際價值。隨著廣闊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巨大發展,形成了世界性的國際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資本國際化、生產國際化和跨國公司、跨國企業的大量出現;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隨著國際分工廣度和深度的發展,世界市場的日益擴大,使各國的國民價值更多地體現出來。
(二)國際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
國際價值量隨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而變動。因為商品的國際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了,商品的國際價值量也要起變化。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世界各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假如各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則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將隨之縮短;反之,則擴大。各國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改變而改變的。
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主要的有:勞動者的熟練程度、生產資料,特別是生產工具的裝備水平、勞動組織和生產組織的狀況、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程度、原料和零部件的優劣,以及各種自然條件等。在不同的部門和企業中,上述每一因素對其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如在農業和采礦業中,勞動生產率受自然條件這一因素的影響比較大,而在一般的加工工業中就比較小。
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必然會引起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從而引起商品價值量的變化。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多,則生產單位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便越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便越小。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少,則生產單位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便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便越大。馬克思指出:“商品生產的一般規律是: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創造的價值成反比。”
(三)國際價值量與勞動強度
國際價值量還受各國勞動強度的影響。勞動強度是指勞動的緊張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時間內勞動力消耗的程度。單位時間消耗的勞動多,勞動強度就大;反之,則小。換句話說,勞動強度同時均等地增進了,新的較高的勞動強度就會成為普通的社會的勞動標準強度,從而也影響國際上的勞動標準強度,進而影響國際價值量。
(四)國際價值量與貿易參加國的貿易量
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形成與參加國際貿易國家的貿易量有密切關係。
1.如果絕大多數國際貿易商品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的各個國家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下生產出來的,則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該商品各個國家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商品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基本上是一致的。
2.假定投到國際市場上的該商品的總量仍舊不變,然而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國別價值,不能由較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國別價值來平衡,導致在比較壞條件下生產的那部分商品,無論同中間生產條件生產的商品相比,還是同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相比,都構成一個相當大的量,那麼,國際價值就由在較壞條件下生產而出口的大量商品來調節。
3.假定在高於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出口量,大大超過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出口量,甚至同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出口量相比也構成一個相當大的量,那麼,國際價值就由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那部分商品來調節。
國際市場價格
一、國際價值是世界市場價格變動的基礎和中心
(一)國際生產價格是國際價值的轉化形態
商品的國際價格是商品國際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品的國際價值是商品國際價格變動的基礎和中心。但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上,國際商品的交換不是按照國際價值而是按照國際生產價格來交換的。馬克思指出:“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或接近於它們的價值進行的交換,比那種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所要求的發展階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前,在國內商品交換中,商品是按照價值進行交換,價值一直是價格運動的中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內市場的形成,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在以各國市場組成的世界市場上,隨著商品國別價值向國際價值的轉變,世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不是以國際價值而是以各國平均生產價格的國際生產價格進行交換了。商品的國際生產價格成為國際商品價格變動的基礎和中心。
國際生產價格雖然是國際價值的轉化形態,但從各個國家來看,決定生產價格變動的因素,同決定國際價值變動的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商品的國際價值取決於生產商品時所消耗的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國際生產價格則取決於各國商品的生產成本和各國平均利潤之和。
在各個國家中,商品的生產價格在以下情況下會發生量的變化:第一,商品的國別價值不變,但平均利潤率發生了變化;第二,平均利潤率不變,但生產商品的物化勞動或勞動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國別價值發生了變化;第三,商品的國別價值和各國平均利潤率同時發生了變化。
(二)國際市場價格圍繞著國際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按照國別生產價格出售,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隻是價值規律起作用的形式發生了變化。
國際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取決於國際商品價值的變動,而且兩者的變動方向是一致的。如果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商品的國際價值降低,商品的國際生產價格也會隨著降低。
商品的國際生產價格是國際價格變動的中心,這從新產品的價格變動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產品剛出售時,由於生產量小,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生產價格十分高昂。此後,由於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所耗費勞動的不斷減少,價值隨之降低,生產價格也隨之下降。如鋁的生產初期,價格比白銀還貴,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成本下降,生產價格和國際價格也隨之下跌,1938年鋁價格隻及1854年鋁價的一千八百分之一。其他如人造絲、合成橡膠、化學肥料、化學纖維、半導體、飛機、電視機、計算機等都出現過這種狀況。
商品的國際生產價格是商品價格變動的中心。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依據商品的價值來進行,但這不是說,在每一次商品交換時,國際市場價格都是和國際生產價格相一致的。這是因為,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在起作用,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是經常不平衡的,因而使商品國際市場價格經常高於或低於國際生產價格。當商品的供給超過需求時,國際市場價格會低於國際生產價格;反之,當商品的求過於供時,前者會高於後者。但是,價格本身的變動,又會反過來影響供給和需求的變化,使它們逐漸趨向於平衡,從而使國際市場價格接近國際生產價格。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引起國際市場價格上漲,許多國家商品生產者為較高的利潤所吸引,就會增加這一商品的生產,這一商品的供給於是逐漸增加,從而阻止國際市場價格的進一步上漲而轉為下落。相反,當某種商品供過於求時,引起國際市場價格下落,許多國家的商品生產者因無利可圖或利潤較少,就會減少這一商品的生產,這一商品的供給於是逐漸減少,從而阻止國際市場價格的進一步下降轉為回升。馬克思深刻地指出:“如果你們不是隻考察每天的變動,而是分析較長時期裏的市場價格的運動,……那末一切種類的商品,平均說來總是按它們各自的價值,即它們的自然價格出售的。”在世界市場上,商品的價格時而高於、時而低於其價值,但不能長久地過分地背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