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對資本主義社會兩大部類的平衡,各部門間的產品價值實現和實物形態補償起著重要作用。
1.對外貿易與社會兩大部類的平衡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兩大部類經常處於不平衡發展的狀態,第一部類中的社會產品超過(或少於)兩大部類中固定資本更新和擴大所必需的生產資料,而第二部類中創造的社會產品不能滿足(或超過)必要的消費資料。資本主義國家往往通過對外貿易出口(或進口)過剩(或不足)的第一部類社會產品的替換,進口(或出口)必要的消費資料,以解決兩大部類的不平衡發展。
2.對外貿易與產品的實現
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是指社會總產品各個部分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對外貿易在解決和緩和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上起著很大的作用。
(1)對外貿易擴大了市場,解決了相當一部分產品的實現問題。在曆史上,英國工業革命以後,工業產品大大超過國內市場的容量。到19世紀中期,一半以上的工業品要靠在國外市場上銷售,英國所產的棉織品80%要輸往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國家的某些生產部門,主要是為國外市場而進行生產的。日本造船、化肥、縫紉機和紡織機械的產品一半以上靠出口;汽車、電視機、人造合成纖維產品三分之一靠出口。美國農產品對出口依賴性很大,每四畝耕地中有一畝是為出口而生產的。非常清楚,如果沒有國外市場,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實現就會遇到問題。
(2)對外貿易有助於實物形態的補償:初級產品實物形態的補償。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使初級產品實物形態的補償跨越了國境。資本主義新的“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隨著歐美各國產業的成功,發達國家對初級產品實物形態的補償出現了以下趨勢:第一,補償的實物形態內容越來越多。以礦產來說,從19世紀的黑色金屬擴充到20世紀初的有色金屬、石油,又擴充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稀有金屬。就連資源比較豐裕的美國也日益感到匱乏,需要通過對外貿易進行補償。在13種現代經濟所必需的礦產原料中,美國依靠進口的數目從1950年的4種擴大到1970年的6種,1985年擴大到9種。製造一架噴氣式飛機所需的最重要的6種原料,除銅外,都要靠進口。美國尚且如此,何況其他資源比美國匱乏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二,補償量在不斷增長。第三,補償來源遍及全球各國。工業製成品實物形態上的補償。隨著國際分工的廣化和深化,生產國際化的加強,工業製成品實物形態上的補償也在加強。在國際貿易上出現的趨勢是:第一,製成品在世界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第二,製成品貿易中作為中間性商品的比重提高;第三,新產品大量出現。
(3)轉嫁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
(四)對外貿易促進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1.對外貿易刺激著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國際貿易中,在商品款式、包裝等一致的情況下,價格在競爭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在國際貿易中取得高額利潤,“產業資本家總是麵對著世界市場,並且把他自己的成本價格不僅同國內的市場價格相比較,而且同全世界的市場價格相比較,同時必須經常這樣做。”國際貿易中的競爭,迫使資本家千方百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以打敗競爭對手。
2.對外貿易給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了重要途徑
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對外貿易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1)通過國際貿易,普及了科學技術,帶動了發達國家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戰後,日本和德國經濟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結合本國情況,大量引進美歐國家的先進技術。日本在戰後工業生產的增長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引進的先進技術。
(2)利用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國際分工可使貿易參加國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節省資源開發費用或彌補資源的不足,節省社會勞動,取得經濟效益。
(五)對外貿易部門可以帶動相關經濟部門的發展
整個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是相互聯係、互為市場的。對外經濟部門的擴大對其餘經濟部門產生後連鎖的和前連鎖的效應。所謂後連鎖,是指由別的部門來供應本部門在生產中所投入的要素。所謂前連鎖,是指以其產品供應別的部門的需要。後連鎖和前連鎖的效應表明各經濟部門之間需求和供給的關係。一個國家出口部門越發展,對國民經濟中其他經濟部門的帶動作用越大。
三、對外貿易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對外貿易使資本主義商品形式的生產具有普遍的、世界的性質,使商品生產的主要範疇獲得充分發展
馬克思指出:“商業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到處都使生產朝著交換價值的方向發展,使生產的規模擴大,使它多樣化並具有世界主義的性質,使貨幣發展成為世界貨幣。”對外貿易的擴大使貨幣變成世界貨幣。
對外貿易不僅把商品生產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互相聯係起來,而且,通過對外貿易把生產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也卷入到交換領域中來,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深入到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勞動產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性質,價值規律逐漸支配了他們的生產。隨著各個國家的商品流通發展成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作為一般商品的貨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作為世界貨幣的黃金和白銀的職能增長了。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作為真正的一般的社會抽象勞動的代表者--黃金和白銀--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使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發揮更加充分。黃金、白銀除去具有貨幣一般購買手段之外,還被用來作為國際支付、國際清算和國際信用的手段。這樣,它又推動了國際交換領域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隨著黃金、白銀變成世界貨幣,產生了形成商品世界價格的可能性。世界價格的形成,表示價值規律作用擴展到世界市場,為各國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條件進行比較建立了基礎,促進了世界生產和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對外貿易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範疇(商品貨幣、信用)的全麵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各種規律作用開辟了場所,使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並且為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擴張奠定了基礎。
(二)對外貿易的發展,商品貨幣關係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大,同時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展,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形成
通過對外貿易,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裏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按照自己的麵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原來還處於原始的或自然經濟的國家和民族,被卷入到國際商品交換的領域中,並且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地,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
對外貿易與社會主義製度
一、社會主義製度下發展對外貿易的客觀必然性
(一)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
實行對外開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和交換日益從一國一地向世界範圍擴展。一方麵,生產規模和能力的不斷擴大,要求提供日益廣大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另一方麵,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和原料供應,又要求生產能力的擴大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因此,社會分工和國內市場必然突破國家的界限,形成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列寧也說過:“人類的整個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就已經愈來愈國際化了。社會主義會把這三方麵的生活完全國際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話清楚地表明,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國際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應比資本主義更加國際化。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經濟文化交流日益擴大,國際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以至一個國家經濟的成敗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麵向世界市場,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經濟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的、與世隔絕的狀態下求得發展。即使是一個資源最豐富、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也不可能使自己置身於國際經濟的聯係之外,閉關自守,如果這樣,就勢必陷於落後和挨打的局麵。因此,對外開放是生產社會化、國際化所決定的客觀要求,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
(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是要使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湧現出來,不斷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對外貿易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重要途徑。
(三)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認為,商品生產是個曆史範疇,它存在的最一般的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社會主義存在這兩個條件,就必然存在著商品生產。社會主義國家要想迅速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大力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隻有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才能使各個企業、各個地區的經濟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能有力地促進各個企業和整個社會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才能生產出數量多、品種齊全和價格便宜的產品,更好地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對外貿易能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四)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
社會主義是社會化的大生產。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個根本特點是分工的深化和交換的擴大。這種擴大不僅使國內各地區、各部門及各企業之間的相互聯係日益密切,而且必然超出國家和民族的界限,參與國際交換。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同其他國家的經濟交流。
(五)參加國際分工的需要
國際分工是國際經濟聯係的基礎。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社會主義國家參加國際分工,能以較少的勞動耗費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擁有現代化生產的各種要素,不可能從最佳規模生產出現代化產品,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專業化和協作的必要性。社會主義經濟越發展,分工越要擴大,越需要參加國際分工。
二、對外貿易在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作用
(一)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協調國民經濟的發展
通過進口,解決工農業和其他國民經濟部門所需要的物資,保證社會主義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通過出口,擴大國外市場。
(二)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社會主義製度之所以優越,就在於它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比舊社會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迅速發展國民經濟,可以爭取時間,節省資金,少走彎路,加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