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的產生(1 / 3)

國際貿易的產生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對外貿易

一、對外貿易的產生

對外貿易是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對外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有可供交換的剩餘產品和在各自為政的社會實體之間進行產品(商品)交換。因此,從根本上說,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是對外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類處於自然分工狀態,生產力極度低下,人們隻能依靠集體勞動來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然後按照平均的原則,在公社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因此,在那時,沒有剩餘產品,沒有私有製,沒有階級和國家,也就不存在對外貿易。

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後,原始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發展,產品開始有了少量剩餘,在氏族公社、部落之間出現了剩餘產品的交換。

隨著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了人類社會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的出現,便產生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商品生產。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不斷擴大,產生了貨幣,商品交換由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私有財產和階級的產生與商品流通的擴大,便產生了專門從事貿易的商人,出現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階級和國家,商品流通超出國界產生了對外貿易。

二、奴隸社會的對外貿易

奴隸社會是以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為基礎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費,商品生產在整個生產中微不足道,進入流通中的商品數量很少。同時,由於生產技術落後,交通工具簡陋,使對外貿易的範圍受到很大的限製。

在奴隸社會,對外貿易中的貨物主要是奴隸和奴隸主階級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寶石、裝飾品、各種織物、香料等,當時歐洲希臘的雅典是販賣奴隸的中心之一。

奴隸社會時期的貿易國家,在歐洲主要有腓尼基、希臘、羅馬等。我國在夏商時代已進入奴隸社會,貿易集中在黃河流域各國。

在奴隸社會,對外貿易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擴大。

三、封建社會的對外貿易

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時期,封建地租采取勞役和實物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不多。到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封建地租由勞役和實物形式轉變為貨幣地租,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封建社會晚期,隨著城市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已孕育生長。

在封建社會,奢侈品仍然是對外貿易中的主要商品。西方國家以呢絨、酒等換取東方國家絲綢、香料和珠寶等。

在封建社會,貿易範圍不斷擴大。在歐洲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國際貿易中心位於地中海東部。阿拉伯民族是公元7-8世紀的貿易民族,他們販運非洲的象牙,中國的絲綢,遠東的香料、寶石等。

公元11世紀以後,隨著意大利北部和波羅的海沿岸城市的興起,國際貿易的範圍擴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而對外貿易的發展,又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在歐洲各國內部的迅速發展。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較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我國就開辟了從新疆經中亞通往中東和歐洲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茶、瓷器通過“絲綢之路”輸往歐洲。明朝鄭和七次率領船隊下西洋,又擴大了海上貿易。通過對外貿易,我國把四大發明傳播出去,同時把歐亞各國的物產輸入我國。

對外貿易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對外貿易的發展是與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馬克思曾經指出:“對外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由於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於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方式本身的產物。”馬克思這一科學論斷,揭示了對外貿易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間的本質聯係。

一、對外貿易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

在西歐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因素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對外貿易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誕生,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對外貿易對資本原始積累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它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勞動力、資本與市場。

從提供勞動力來說,資本主義國家在初期都以不同方式,從直接生產者農民手中奪去生產資料--土地,把農民變為除出賣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自由”工人。這種剝奪過程往往同對外貿易的發展有一定的關係。例如,英國在15世紀前後所發生的“圈地”、“清地”運動,大量農民從土地上被趕走,流離失所,淪為雇傭奴隸,耕地被改建成牧場,生產羊毛,出現“羊吃人”的現象。其重要原因便是因為羊毛與毛織品是當時英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國外銷路旺盛,價格上漲,使生產羊毛比生產糧食可以取得更大的利潤。這種把耕地變為牧場的兼並農民土地的過程,也就是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勞動力的過程。

另外,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商品經濟與貨幣交換的發展,使其他小生產者,如手工業者發生兩極分化。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日益破產,被迫成為勞動力的出賣者,也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勞動力。

對外貿易提供了貨幣資本。歐洲商業資產階級通過對外貿易和其他卑劣手段,在16世紀到18世紀,從世界各地運回的黃金達200噸,白銀12000噸,其中大部分在歐洲轉化為貨幣資本。

此外,對外貿易還開辟了市場。歐洲殖民主義者在16-18世紀先後發動了一係列商業戰爭,占領舊市場,征服新市場,不僅擴大了殖民統治,而且擴大了市場。非洲和拉丁美洲廣大地區都卷入到世界市場中來,既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又成為他們的原料產地。

應該指出,對外貿易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的作用,隻是就它推動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而言,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的決定因素。因為決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隻能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化。作為對外貿易,是通過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而發生作用的。

二、對外貿易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後,由於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又決定著資本主義國家必須有對外貿易。對外貿易能促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

馬克思指出:“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這個絕對規律製約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切主要方麵和一切主要過程。

(一)對外貿易可以提高利潤率

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對外貿易時曾經指出:“投在對外貿易上的資本能提供較高的利潤率。”

1.通過對外貿易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資本家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機器、設備等,降低了資本家用於不變資本的費用。同時,通過對外貿易還可以使可變資本轉化為必要的生活資料變得便宜。這種必要的生活資料隨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而不同。

2.通過對外貿易取得規模經濟利益

通過對外貿易,擴大出口,可使生產規模擴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3.通過對外貿易,取得超額利潤

這種超額利潤一部分來自高於它國的勞動生產率,一部分來自對市場的壟斷。

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勞動生產率高,生產商品時實際消耗的勞動時間大大少於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該商品按照國際市場價格出售時,不作為技術較高的勞動來支付的報酬,在國際市場上卻被作為技術較高的勞動來出售了。這種差額成了資本家的超額利潤。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需要較長的時間,故經濟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可在較長時期內占有這種超額利潤。

此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通過對國際貿易的控製和壟斷,或借助“援助”等手段,在國際市場上賤買貴賣,進行不等價交換,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

4.通過資本輸出,就地設廠,提高利潤率

馬克思指出:“至於投在殖民地等處的資本,它們能夠提供較高的利潤率,是因為在那裏,由於發展程度較低,利潤率一般較高,由於使用奴隸和苦力等等,勞動的剝削程度也較高。”跨國公司通過“全球戰略”,利用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自然資源的差異,廉價的勞動力,與其較高的技術、經營管理能力相結合;繞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利用各國的銷售渠道;以“轉移價格”方法擴大從發展中國家的價值轉移;通過環境汙染嚴重的工廠外遷節省大量環保費用,……這都大大提高了利潤率。

(二)通過對外貿易,取得國外市場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需要國外市場。

列寧在同俄國民粹派進行論爭時,提出了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國外市場的三個論斷。

“第一,資本主義隻是廣闊發展的、超出國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結果。因此,沒有對外貿易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不能設想的,而且的確沒有這樣的國家。……

“第二,……彼此互為‘市場’的各種工業部門,不是均衡地發展著,而是互相超越著,因此較為發達的工業就需求國外市場。……

“第三,……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是生產方式的經常改造和生產規模的無限擴大。……資本主義企業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場、地區和國家的界限。因為國家的孤立和閉關自守的狀態已被商品流通所破壞,所以每個資本主義工業部門的自然趨向使它需要‘尋求’國外市場。”

列寧的第一個論斷從資本主義與商品流通之間的關係指出國外市場的重要性。資本主義不僅是商品流通的結果,而且以更高形式繼續擴大著商品生產,使資本主義在廣度上和深度上繼續發展。資本主義商品越發展,流通的範圍越要擴大。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後,對外貿易勢必繼續擴大和發展。離開了對外貿易和國外市場,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便很難進行。因為對外貿易已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列寧的第二個論斷從資本主義不均衡發展指出對外貿易、國外市場的重要性。從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內在要求來說,它需要各個生產部門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使各種工業部門,不是均衡地發展著,而是互相超越著;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在價值上和實物形態上)的比例,經常遭到破壞。有的部門發展較快,有的部門發展較慢。發展較快的部門,為了追求利潤,決不能等待發展較慢的部門趕上後,再出售商品,購買原料進行再生產,故要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尋找市場。這就是說,需要對外貿易,需要國外市場,暫時克服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對外貿易、國外市場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必要性,隨著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而日益加劇,幾乎一切生產部門都不同程度地與世界市場直接相關。

列寧的第三個論斷從資本主義無限擴大的傾向指出對外貿易和國外市場的重要性。無限擴大生產的傾向是資本主義產業的一個特點。為獲取最高額利潤,迫使資本家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擴大銷路,戰勝競爭對手,爭奪市場。資本家攫取利潤的貪欲是無止境的,因而擴大生產的傾向也是無限製的。其結果,無限擴大的市場便和有限的國內市場相矛盾,需要擴大國外市場。它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係,使他們的市場不斷擴大,使他們的生產和活動,超出了地理的、民族的和國家範圍的限製。

列寧關於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國外市場的論斷,對於資本主義各個階段和任何資本主義國家都同樣適用。

(三)對外貿易有助於社會產品的實現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而社會總產品各個部分之間的實現過程,實際上就是社會再生產的社會總產品各部分的流通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價值補償,而且是物質補償,因而要受社會產品的價值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製約”。通過交換,商品的生產者不僅要收回商品價值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C+V)部分,以補償生產過程中的消耗,還要得到剩餘價值(M)部分,以擴大生產規模。而且,生產過程中在物質形態上所消耗的各種使用價值,即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必須在流通中得到補充和更新,以使社會再生產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