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過對外貿易可以為社會主義擴大積累
1.對外貿易可以提高利潤率。在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技術進步不僅表現在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活勞動的減少,而且更多地表現為以高效率的機器體係代替低效率的機器,可以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藝,使工業發展從外延走向內涵,更有效地使用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提高經濟效益和利潤率。通過對外貿易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可以達到上述目的。
2.通過對外貿易,擴大交換源泉。任何可以交換的新的對象,歸根到底本身就是新的價值,所以會增加價值量。因此,隨著新開辟的交換源泉的擴大,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中的價值量都會增加。通過對外貿易,可以使國內一些東西變廢為寶,從低價值變成高價值的物品。
3.通過對外貿易增加商品數量和使使用價值多樣化。對外貿易--通過增加使用價值的多樣化和商品量--也是積累過程中的重要因素。通過對外貿易,可以把國內產品轉換成使用價值不同的外國產品,可使商品數量增多,使用價值多樣化。
4.通過對外商品交換,節約社會勞動。價值規律要求國際商品交換的比例必須以商品的國際價值為基礎。由於各國勞動生產率的不同,各國在商品交換中的地位也不同。勞動生產率高的國家可以以較少的本國勞動換回較多的別國勞動,獲取額外利潤;勞動生產率低的國家則要以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回較少的外國勞動。即使如此,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產的更便宜。因此,與本國生產該項商品相比,是節約了社會勞動。
5.通過征收關稅,擴大國家財政收入,增加資金積累。
(四)通過對外貿易,進口國內市場需要的物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一個國家的產品,是由它的物質資源和生產條件與技術水平決定的。一些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無論在產品的數量還是花色品種上都不能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因此,需要通過對外貿易進口人民物質和文化需要的產品來調劑國內市場,繁榮國內商業。
(五)通過對外貿易參加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各國經濟上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體現。社會主義國家通過對外貿易參加國際分工,可以充分利用外國資源、技術、資金,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六)通過對外貿易帶動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對外貿易部門不僅促進國家經濟的綜合發展,而且可以結合自己的業務,積極參與生產,指導生產,促進和帶動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對外貿易部門通過前向和後向的聯係可帶動相關部門的發展。
由於曆史原因,社會主義國家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還可帶動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七)通過對外貿易推動對外經濟關係開展
對外貿易能推動整個對外經濟關係的開展,有助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整個對外經濟關係中,對外貿易與對外經濟關係的其他形式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其中,對外貿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
對外貿易與各國對外經濟的關係
一、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係的核心
當今,國際間的經濟關係已從單純的買進與賣出發展成為多麵化的經濟關係,從商品關係演變到服務交易,從提供滿足人類物質享受的產品到開展滿足人類精神上享受的旅遊。盡管如此,對外貿易在國際經濟關係中仍居重要地位。對外經濟關係以對外貿易為核心。勞動和科學技術的交流,資本的使用,都以對外貿易為活動中樞。一國利用外資的能力取決於該國的償還能力,出口收彙在償還能力中占絕大比重。
二、對外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傳遞”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的盛衰如何對另一國發生影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依靠,各國經濟的增長或衰退都會影響其餘國家,國際貿易是各國經濟活動相互傳遞的重要渠道。
各國經濟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傳遞”的過程是:(1)世界市場價格變動→國內開放部門(經營對外貿易部門)價格變動→國內非開放部門價格變動;(2)國內價格變動→產量與就業變動;(3)產量與就業變動→整個經濟的變動(上升或下降)。
影響“傳遞”的因素包括:(1)一國經濟的開放程度;(2)一國進出口在世界總進口值與總出口值中的比重,以及一國對某些世界性商品的供求在該種商品的世界總供給量和總需求量中的比重;(3)雙邊貿易關係;(4)各國經濟政策。
在曆史上,英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通過對外貿易的“傳遞”,帶動了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經濟發展。隨著資本和生產的國際化,這種“傳遞”作用在日益加強。
三、對外貿易是各國進行政治鬥爭、維護經濟權益的重要手段
對外貿易已成為各國對外政治活動的重要內容。對外貿易政策成為各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1.通過對外貿易,維護本國的社會製度。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在武裝幹預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同時,中斷貿易關係,進行封鎖禁運;新中國建立後,帝國主義國家也對它施行封鎖禁運。當前,對外貿易又成為他們進行“和平演變”的重要手段。社會主義國家通過發展對外貿易,穩固和發展著社會主義製度。
2.建立經濟貿易集團,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爭奪勢力範圍。
3.堅持正義,維護世界和平。通過對外貿易製裁那些違背聯合國憲章的行為;製裁違犯人權、實行種族歧視的國家。
4.通過對外貿易,擴大相互交往,促進相互的經濟合作,改善國際環境,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
一、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的由來
本世紀30年代經濟學家羅伯特遜(D.H.Robertson)提出了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EngineforGrowth)的命題。在50年代,諾克斯根據對19世紀英國與新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這一命題。他認為,19世紀國際貿易的發展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方麵,因為各國按比較成本規律進行國際貿易,通過兩優取其更優、兩劣取其次劣的辦法進行專業化分工,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了產量。通過交換,各國都得到了多於自己生產的消費量。他認為這是對外貿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麵,也是最重要的方麵,就是對外貿易產生間接的動態利益,即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通過一係列的動態轉換過程,把經濟增長傳遞到國內各個經濟部門,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麵增長。他指出,19世紀的國際貿易“具有這樣的性質:中心國家經濟上的迅速成長,通過國際貿易而傳遞到外圍的新國家去。它是通過初級產品的迅速增加的需求而把增長傳遞到那些地方去的。19世紀的貿易不僅是簡單地把一定數量的資源加以最適當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補充了這一學說。他們認為,對外貿易較高速的增長、特別是出口的高速增長會帶來以下幾個重要的動態利益:(1)出口擴大意味進口能力的提高。進口中的資本貨物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一方麵,資本貨物的進口使這個國家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地節約了社會勞力。另一方麵,資本貨物的進口,尤其是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可以提高國內的技術水平,經消化後,會大大地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2)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國內的投資流向發生變化,資本會越來越集中在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進行專業化生產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3)規模經濟利益。一國國內市場相對來說總是狹小的,出口的擴大克服了國內市場的狹小性,生產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以達到最佳程度,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單位成本不斷下降。這一方麵可以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麵會增強國際競爭能力。(4)出口擴大還會加強部門之間的相互聯係,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一點對經濟運行機製不健全的國家尤其重要。出口的擴大,特別是加工程度較深的製成品出口的擴大,會增加對向出口部門提供投入物部門的需求。這些部門轉而向其他供給部門增加需求。如此反複下去,不但能帶動所有部門的發展,而且會大大地促進國內經濟的一體化。(5)出口的不斷擴大會鼓勵外國資本的流入。這對普遍缺乏資本的落後國家日益重要。外資的流入不但能解決國內投資不足的難題,而且會促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6)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激烈的鬥爭會使國內出口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改進質量、降低成本,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
但是,諾克斯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學說,適用於19世紀,其主要論據是英國的經濟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帶動了新興國家如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等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為他們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到了20世紀,由於各種條件的變化,這一學說不再適用。即在20世紀,中心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並未通過初級產品需求的增加而把它們的經濟增長傳遞到世界其他國家去。諾克斯認為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6個:(1)發達國家工業結構的變化,由輕工業結構轉向重工業結構(技術和化學工業),即從製成品中原料含量高的工業轉向原料含量低的工業;(2)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勞務部門所占的比重增加,因而對原料的需求落後於生產的增加;(3)對農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低;(4)農業保護主義的蔓延;(5)工業原料的節約使用(如電解鍍錫,金屬回收和再加工);(6)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料越來越多地代替天然原料。
60年代以後,隨著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出口導向型而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後,這一學說再度流行。
二、對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的評價
(一)就對外貿易能帶動或激發經濟增長這點來說,它是正確的
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商業的擴張往往推動著工業的進步,世界商業和世界市場是在16世紀開始資本的近代生活史的。在產業革命以前的時期如果沒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工業進步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商業上的產業大革命是革命的曆史前驅。在戰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是以發展對外貿易為突破口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但是,該學說不談生產對對外貿易的決定性作用,隻強調對外貿易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就此而言,這個學說有些片麵性。
(二)這個學說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過分誇大了對外貿易的作用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曆史表明,它們的經濟發展除了生產關係改革這個重要條件以外,還有四個主要因素,即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先進的管理。這些因素是互相影響的,隻有綜合起來,經濟才能取得迅速的發展。
2.忽略了對經濟增長機製的分析
對外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帶動作用,但隻有在經濟和社會條件具備時才能充分發揮這種作用。對外貿易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隻是它的一個必需條件,而不是它的先決條件。在19世紀西歐國家對初級產品需求的增長之所以能帶動少數白人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因為在這些地區存在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條件。而許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盡管它們的對外貿易也增長了,但是並沒有導致經濟發展,原因就是它們在國內還不具備這些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條件。
3.掩飾了資本主義國際貿易中的生產關係
他們隻抽象地談論對外貿易給一國帶來的經濟利益,而不談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國際交換,剝削、掠奪殖民地和落後國家的曆史事實,抹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國家借助其經濟優勢在國際貿易中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