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新聞在樹立社會新風尚、移風易俗、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民群眾的思想和情操方麵能起重要作用。
在新聞改革中,各級廣播電台都提高了運用信息直接為生產建設和聽眾生活服務的自覺性。許多電台在新聞節目裏增設了《聽眾信箱》、《經濟信息》、《市場動態》、《為您服務》、《祝您快樂》等欄目,為群眾的生產、生活和文化娛樂提供方便。一些電台還通過新聞廣播為聽眾排憂解難。一九八三年一月九日,上海市楊浦區運輸公司的一輛卡車在前往碼頭的途中不慎丟失兩包出口蠶絲,如不及時找回,外輪就不能按時起航。車隊幹部心急火燎地來到廣播電台求助。上海電台立即在新聞節目中安排播出,並且破例反複廣播。一位交通警聽到廣播以後,馬上打電話報告失物線索,兩包蠶絲終於及時找回裝上了外輪。車隊幹部感激地說:“你們廣播一則消息,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真是人民廣播為人民啊!”
經過幾年的改革,廣播電台的新聞節目信息多了,報道麵擴大了,和人民的生活接近了,新聞的指導性、教育性和服務性、可聽性結合得比過去緊密了,許多聽眾更感到一天不聽廣播就“若有所失”。
三、發展有廣播特點的報道形式和報道方法
在新聞改革中,富有廣播特點的現場報道、實況轉播和速度快、影響麵大的連續報道方法有了新發展。
(一)現場報道。
現場報道這種形式在“文化大革命”以後,特別是在新聞改革中得到了很大發展。一九七八年四月,中央電台記者張小平隨中國、伊朗聯合登山隊采訪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他一手持冰鎬,一手拿著小型錄音機,在海拔6,600米的冰峰上,一邊攀登一邊報道,介紹他看到的珠峰雄姿、耀眼的高原陽光、登山隊員沿著紅色尼龍繩向天險“北坳”登攀的情景。由於高山嚴重缺氧,他的呼吸十分困難。伴隨著現場介紹,聽眾可以聽到他急促的喘息聲、四麵呼嘯的風聲、冰塊碎石在他腳下的滑落聲,有的聽眾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張小平在西藏高原上作過多次現場報道,他在羊八井熱水湖畔和間歇噴泉下,一邊觀察一邊介紹了他看到的地熱奇觀。他的大膽嚐試,為廣播新聞改革帶了個好頭。
一九七九年以後,在有關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報道中,廣播記者比較多地采用了現場報道形式。隨著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以及廣播技術手段的不斷改善,廣播記者在報道政治、外事、軍事、科學活動時也采用了現場報道形式。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間,胡耀邦、李先念、趙紫陽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出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一些國家,中央電台的隨訪記者劉振英、劉振敏、陶葆發等克服重重困難,從萬裏之外傳回他們的現場報道,大大提高了廣播的社會效果。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胡耀邦總書記訪問日本,在嵐山瞻仰了周恩來總理詩碑。劉振敏傳回的現場報道打動了國內億萬聽眾的心。她在3分10秒的報道中,以胡耀邦的現場活動為主線,以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為主題,深情地介紹了詩碑的來曆,建碑的過程,詩碑的形狀;報道了胡耀邦在詩碑前的活動——向詩碑獻花、鞠躬,和日本朋友攝影留念。當在場的日本文藝工作者唱起了中國人民永記心頭的歌《懷念周總理》的時候,劉振敏在歌聲中哽咽地說:“現在,我們看到日本文藝工作者已經掉下了熱淚”,“中國同誌繞著詩碑走了一圈。他們默默地讀著周總理的詩……”。記者最後說:“詩碑修建的地方也很好,碑的周圍都是青鬆,在這裏感覺不到是冬天。一眼望去,山坡上是蒼鬆翠柏,紅葉遍地,嵐山腳下還有一條清澈的河水輕輕地流過,就好象不停地唱著中日友誼的頌歌一樣。”現場報道《胡耀邦總書記瞻仰周總理詩碑》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獎和一九八三年全國好新聞獎。
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國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標誌著中國的國防技術又有了新的進展。這是一條國際、國內都注目的重要新聞。十月十五日晚上,中央電台的《全國聯播》節目在播送新華社發表的公報以後,播出了本台記者吳善翱、楊振聲和通訊員賀安迪在運載火箭發射海區發回的錄音報道,以及本台記者劉長樂、麻振鐸和通訊員王金中從運載火箭預定濺落區的測量船上發回的現場報道。聽眾從這兩個報道中聽到了發射現場火箭呼嘯升空的聲音和現場人員為發射成功迸發出的歡呼聲;聽到了記者在預定濺落區的測量船上的觀察和介紹;聽到了船上控製中心發出的呼號“遙測發現目標!雷達發現目標!經緯儀發現目標……”;聽到了調度員高呼“彈頭入水!”,直升飛機起飛去火箭落點照相測量;聽到了測量船上拉響汽笛,高奏國歌,參加試驗的人員擁向甲板歡呼雀躍,慶賀試驗成功的聲音。尤其難得的是,這樣複雜的兩組報道,能趕在新華社發文字公報的同時播出,受到國防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和聽眾的讚揚。路透社在十月十六日的電訊中說:中國電台“對這次發射作了繪聲繪色的報道”。這一報道榮獲第一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獎和一九八二年全國好新聞獎。
現場報道是廣播新聞改革園地的一朵新花。它有別於錄音報道,內容更加真實感人,製作更加簡便及時。各地電台記者大膽實踐,都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第一、二、三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評選會上,中央電台和上海、江蘇、廣東、寧波、天津、北京、青海等電台共有13個現場報道獲獎或受表揚,其中有8個獲全國好新聞獎或受表揚。
(二)實況轉播。
三十多年來,中央電台和地方電台轉播現場實況的工作不斷有所改進。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中央電台轉播的《首都國慶閱兵式和群眾遊行》實況和《首都國慶焰火聯歡晚會》實況達到了新水平。
1.現場同步廣播
實況轉播的內容應該和實際情況的發展同步進行,如天安門前過什麼隊伍就介紹什麼隊伍。但是在過去,由於受技術條件的限製,有時候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這次轉播,事先在天安門城樓上設立了指揮中心,有播音亭、監視器、電視機、步話機、直通機房和播控中心的有線電話、傳送文字材料的模寫機。檢閱車上安置了大功率無線話筒。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時一路高呼“同誌們好!同誌們辛苦了!”,指戰員們齊聲回答“首長好!為人民服務!”,清晰的聲音隨著檢閱車行進,同步廣播出去了。
閱兵式和群眾遊行開始以後,天安門城樓上指揮報道的人員和播音員一邊看監視器和電視機,一邊調整播音內容,使實況轉播做到了“應聲(解說)而出(實況)”或“呼(解說)之即來(實況)”,實現了解說和實況完全同步廣播。
2.多點播音
多年來,天安門前的實況廣播隻有城樓上1個播音點。記者現場采寫的文字稿要送上城樓,采錄的講話要送回機房。這次廣播的播音點由1個增加到5個,在現場采訪的記者也配備了無線話筒。記者的現場描述、采訪談話和廣場上的文藝節目,通過無線話筒傳回就直接播出。整個實況轉播過程中,聽眾聽到城樓、觀禮台和廣場上的多處播音,內容比往年更加豐富多彩,形式更加生動活潑。
轉播過程中插播了三段曆史音響:毛澤東主席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開國大典上的一段講話錄音;一九八四年四月中國發射通信衛星的現場報道錄音片斷;中國女排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戰勝美國女排、第三次奪得世界冠軍的實況轉播錄音片斷。這三段曆史音響同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緊緊相扣,增強了廣播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次轉播,四方采訪,多點播音,現場實況和曆史音響相互穿插,尤如多兵種協同作戰。城樓上的指揮中心和機房、記者、技術人員的聯絡全部使用了步話機。城樓上發出指令,各方同時聽到,保證了各個崗位的工作協調統一。
(三)連續報道。
連續報道是圍繞一個事件、一個人物或一個主題,通過連續報道,使聽眾得到係統的、深刻的印象。它既可以加快報道的速度,也有利於加強和擴大報道的深度和廣度。
連續報道的蓬勃興起是新聞廣播在組織報道方麵貫徹“自己走路”方針的一大突破。在廣播中,一般不宜於一次播出長篇的報道,因而就產生了連續報道這種適合廣播特點、發揮廣播優勢的形式。
中央電台和各地電台的連續報道,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了不同的組織方法。
一種是在新聞事件進展過程中組織連續報道。對於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的事情,一些廣播電台常以最快的速度連續報道它的進程。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15點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中央電台在15點04分廣播了會議開幕簡訊;16點報道彭真委員長在會上作報告的簡要消息;17點報道趙紫陽總理在會上作報告的簡要消息;18點報告會議結束的詳細消息;20點的《全國聯播》播出了錄音新聞。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二日,第五屆全國運動會舉行跳高決賽。跳高名將朱建華在15點30分開始起跳,上海電台從15點35分開始報道,每跳過一個新的高度就在最近的一次新聞節目裏報道一次。17點15分,朱建華奮力一躍,跳過了2.38米,再破世界記錄。經現場總裁判核實後不到1分鍾,上海電台中斷正在播送的節目,在17點43分廣播了這一載入世界體育史冊的新聞。這兩組報道,都在幾小時內快速、準確地不斷傳遞最新信息,完整地報道了整個事件的進程,滿足了聽眾急切了解事件最新發展情況的心理和願望。
一種是圍繞一個事件或一個人物,連續報道其發展、變化和有關方麵的情況,使報道不斷充實、豐富,主題不斷深化,影響不斷擴大。關於雷雨順、大邱莊、雙城堡事件、吉林北站擴建工程的連續報道就屬於這一類。
一種是連續報道一個重要典型的先進經驗或一個先進人物的突出事跡。聽眾收聽廣播的時間有限,每次新聞節目的時間也有限。怎樣做到既能讓聽眾在比較短的時間裏獲得比較多的信息,又能把重要的典型人物、典型經驗完整地、充分地介紹給聽眾?化整為零的組合式連續報道,解決了這個問題。河北電台介紹邯鄲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勇於改革、大膽創新的經驗,分6次連續廣播;湖北電台廣播的《“活雷鋒”朱伯儒的故事》,分4次連續廣播,均屬此類。
還有一種是抓住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通過一件事或一個人,從揭露矛盾開始,把報道引伸開去,從多方麵連續報道,發揮輿論的威力,使矛盾向好的方向轉化,促使問題得到解決。一九八三年,上海電台和《工人日報》記者合作組織了呼籲減輕勞模負擔、關心勞模健康的連續報道。一位女勞動模範在一次全市性的集會上突然昏厥過去,記者經過深入調查,在四月二十一日發了第一篇報道,呼籲有關方麵重視解決部分勞動模範、先進人物負擔過重、健康每況愈下的問題,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反應。第二天上午,上海電台和《工人日報》就這個問題聯合召開了上海市部分局、公司和工廠、商店、科研單位領導幹部座談會;下午,邀請了10多位全國和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座談。上海電台廣播這兩條消息時配發了評論《大家都來關心勞模的身體健康》。接著,記者報道了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石聖鈺就這個問題對記者的談話、聽眾來信支持上海電台的呼籲以及上海市建工局、紡織局、商業一局分別采取措施關心勞模身體健康的消息。最後,在五月二十八日廣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勳在上海電台記者寫的一份情況反映上的批示,要中華全國總工會作為一個專題,通盤研究,訂出具體措施,解決勞動模範、先進人物負擔過重、健康下降的問題。不久,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單位就聯合簽發了《關於保護勞動模範身體健康的幾項規定》。上海電台這組報道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