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改革新聞節目的結構和布局
新聞節目的結構和布局的改革是新聞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新聞節目的結構和布局的指導思想是:擴大新聞節目的容量,促進新聞內容的革新,方便聽眾收聽,吸引聽眾收聽。
(一)增加節目次數。
據一九八四年統計,中央電台6套節目中有5套安排了新聞節目,全天共有新聞節目74次。其中,對全國廣播的2套節目,每天有24次新聞,平均每小時一次。有7套節目的上海電台從一九八三年起實現了每逢整點有新聞節目,全天共有新聞節目43次。廣東電台和廣州電台共有6套節目,從一九八四年五月起每天共有新聞節目50次,做到了每逢整點和半點有新聞節目。節目套數比較少的地方電台,在合理安排各類節目的基礎上,也普遍增加了新聞節目的次數。新聞節目次數增多,方便各行各業各階層人士收聽,也為廣播電台盡快安排最新消息提供了條件。
(二)增加新聞品種。
從節目時間來說,廣播電台的新聞節目有5分鍾、10分鍾、15分鍾、20分鍾、30分鍾5種。從節目特點來說,廣播電台有幾十種新聞節目:全國及本省(自治區)《聯播》、全國及本省(自治區、市)《新聞報摘》、本省(自治區、市)《新聞》、《國際新聞》、《國內外要聞》、《簡明新聞》、《最新新聞》、《新聞和評論》、《新聞和通訊》、《新聞和氣象》、《新聞和輕音樂》、《新聞氣象和為您服務》、《經濟信息和社會新聞》、《全國報刊集錦》,等等。舉辦多品種的新聞節目,有利於聽眾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選擇收聽。
(三)加強重點新聞,擴大新聞廣播的影響。
“文化大革命”以前已經在億萬聽眾中形成的早晚兩組重點新聞節目,在新聞改革中有了比較大的改進。
中央電台早晨的《新聞報摘》節目和各省(自治區、市)的《新聞報摘》節目,保持了多年形成的由要聞、言論、報紙版麵介紹三部分組成的格局。一般情況下,中央電台《新聞報摘》節目的要聞占五分之三,言論占五分之一,既注意選用本台采編的要聞和評論,也注意選用首都各報的獨家新聞和重要言論,國際新聞保持一定的比例,還按消息類別編發成組的簡訊。首都報紙版麵介紹約占整個節目的五分之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最多介紹7家報紙,一九八○年以後逐年增加,到一九八三年增加到30家,另外還增加了介紹當天地方報紙的部分內容。這個節目一開始是介紹日期、農曆節氣,每逢黨和國家以及具有世界性的重要紀念日和節日,傳統節日,中外曆史上、特別是中國現代、近代史上為人民所景仰的重要人物的誕辰或逝世周年紀念日,也向聽眾作簡要介紹,寓愛國主義、民族傳統、國際主義於知識之中。地方電台的《新聞報摘》節目也作了很多改進。這樣,早晨的重點新聞節目確實做到了“彙天下之精華”,能夠在一清早就把全國、全省(自治區、市)各個方麵的重要信息彙集在一起,奉獻給億萬聽眾,發揚了廣播這一工具的獨家優勢。
中央電台晚上的《全國聯播》節目和各省(自治區)的《聯播》節目或重點新聞節目保持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傳統,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法令、政令大多數都是首先在《聯播》節目中廣播。在新聞改革中,中央電台擴大了記者隊伍,提高了集體記者來稿的采用率,設置欄日報道地方電台當天廣播的部分重要消息,還增設了《聽眾信箱》,辦了《要聞簡訊》。經過這一係列改革,中央電台在《全國聯播》節目裏自編自采的新聞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地方電台的《聯播》節目也采取了許多改進措施,自編自采的新聞一般達到70%。山東電台在全省《聯播》節目裏還增添了《首都報紙刊登的山東新聞》欄目。
早晚這兩組重點新聞節目,使億萬聽眾每天在工作開始以前就對頭一天的天下大事有了概括的了解,辛勞一天以後,在入睡以前又知曉了當天發生的國內外大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以後,全國新聞廣播又出現了一個新趨勢,第三組重點新聞節目正在逐步形成。它以中央電台中午十二點的新聞和《各地人民廣播電台編排的節目》為中心,在它的前後是地方電台的新聞節目。這樣,在早、中、晚三段收聽廣播的黃金時間裏,聽眾都能聽到重要的新聞性廣播。
這三組重點新聞節目,全國多數的縣廣播站都轉播。在這三段時間裏,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強大的廣播宣傳網。黨和國家的號召,重大的決策,能夠一竿子插到底,做到家喻戶曉,全民皆知;重要的信息,先進的經驗,光輝的榜樣,能夠一下子傳開,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全國廣播係統的新聞改革已見成效。廣播裏的新聞報道,既報喜又報憂,既有表揚也有批評,而以表揚為主,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廣播新聞既講求時效,更注意準確,反對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強調用事實說話,這是符合新聞報道的規律的。經過幾年努力,廣播新聞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信譽。據上海電台一九八三年抽樣調查,新聞節目的收聽率在各類廣播節目中名列第一。一九八三年九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首都新聞學會共同發起,有首都和浙江省18個新聞單位參加的讀者、聽眾、觀眾聯合調查組在浙江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收聽廣播的人最多,達到96.5%;各類節目中收聽率最高的是新聞節目。這一年,中央電台列出5條消息在全國調查,人民群眾從廣播中最先獲知這5條消息的人數最多。收聽新聞廣播已經成為全國城鄉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人民廣播電台是新聞單位,評論是新聞單位的旗幟。廣播電台必須有自己的評論,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重要輿論陣地。
“文化大革命”以前,廣播電台在建立、建設和發展廣播評論方麵走過了曲折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前,解放區各新華廣播電台設有《評論》、《時事評論》、《廣播評論》、《評論或綜合報道》等節目。由於人手少,電台的評論節目大部分是摘播或改編報紙和通訊社的言論。一九四六年六月以後,延安電台的編輯開始自己撰寫評論。保留下來的最早一篇評論是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廣播的《駁斥國民黨中央社對長春問題的造謠》。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電台和多數地方電台都設有評論節目。由於人手少、經驗不足等原因,電台仍然習慣於摘播和改編報紙和通訊社的言論,自己撰寫的評論不多。中央電台在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曾兩次製定規劃,采取措施,在新聞節目裏播出了一批自己撰寫的廣播評論,一些新聞性節目也增多了評論的內容。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八年,中央電台先後舉辦過《當前問題談話》、《時事談話》、《廣播談話》等評論性和知識性相結合的節目。《時事談話》和《廣播談話》兩個節目,既評論重大的現實問題,又評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形式靈活多樣,語言親切自然,內容通俗易懂。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中央廣播事業局黨組又兩度研究加強評論工作,並製定了措施,但因一些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製未能實現。
地方電台中,上海電台的評論工作比較有成績。上海電台一建台就設有評論節目,運用評論、短評、廣播講話等形式,對重大問題表明電台的觀點。五十年代後期和六十年代初,上海電台除在新聞節目中發表評論外,還有固定的評論性節目,如《廣播漫談》等。湖南電台的評論工作也比較活躍,五十年代就在省級單位聘請了特約評論員。江西電台在一九五三年舉辦《通俗講話》節目,緊密結合當時當地實際,說時事,講政策,談生產,話生活,解答聽眾提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集新聞性、評論性、知識性於一個節目的嚐試,受到聽眾的歡迎。
盡管少數電台的評論工作好一些,一些電台在一個時期好一些,但總的來說,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廣播電台自己發表的評論數量少,質量也不高,在社會上影響不大,沒有形成有力的輿論。
“文化大革命”中,在“四人幫”的嚴密控製下,各新聞單位的言論是“小報抄大報,大報抄梁效,廣播電台跟著叫”,就根本談不上發展自己的評論了。
一九七九年初,廣播電台的評論工作迎來了春天。在新聞改革中,廣播係統討論了“廣播電台應不應當有自己的評論”?結論是:從廣播電台在社會上應有的地位和影響考慮,廣播電台必須有自己的言論。三十八年幾起幾落的教訓應當記取,這一次興起就再不能下落。
在新聞改革中,全國廣播電台都努力培養評論隊伍,加強評論工作。他們根據黨的重大方針、政策,結合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中的情況撰寫評論,針對各個時期工作中和群眾思想上出現的新問題,尤其是一些有待明確的問題發表評論;或者配合重大典型,針對社會上帶有傾向性的錯誤思想和各種歪風邪氣發表評論。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中央電台光是在《全國聯播》節目裏播出的本台評論就有800多篇;河南電台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二年在全省《聯播》節目裏播出本台評論370多篇;遼寧電台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二年播出本台評論438篇。上海電台開展評論工作的原則是“小型、分散、多樣、廣開言路”,在新聞節目裏播出《本台評論》、《廣播雜談》、《短評》、《編後》等,在固定時間裏設置了《廣播漫談》、《家常話》、《星期文談》等評論性節目,在《聽眾信箱》節目中設立了《大家談》、《三言兩語》、《讀信有感》等欄目。一九八三年,上海電台播出的《廣播雜談》、《廣播漫談》、《家常話》就有557篇,許多知名人士都是《廣播雜談》和《廣播漫談》的經常作者。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央電台廣播的本台評論《大快人心的審判》,是各新聞單位第一篇有關審判“四人幫”的評論,兩家外國通訊社轉發,有的報紙全文轉載。廣東電台青年記者安珂為維護人民利益同歹徒搏鬥英勇獻身以後,中央電台廣播了安珂烈士的事跡,同時配發了評論《學習安珂敢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的精神》。評論尖銳地批評了社會上一部分人患有“恐懼症”,在行凶作惡的歹徒麵前不敢挺身出來鬥爭,而是畏縮不前、袖手旁觀或繞道走開,避之唯恐不及。聽眾對廣播評論提出的“恐懼症”問題反響強烈,紛紛寫信給中央電台剖析產生“恐懼症”的原因。中央電台通過聽眾來信綜述,使評論中提出的問題又深化了一步。這篇來信綜述,實際上是聽眾評論。《人民日報》和《中國日報》轉載了評論,《中國日報》還轉發了聽眾來信綜述。中央政法委員會和公安部也分別在內部簡報上轉載了聽眾來信綜述。趙紫陽總理讀了聽眾來信綜述以後批示:“這樣強烈的呼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