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的事業,從今起步(2 / 3)

由於收音網和有線廣播的建立和發展,廣播進入了農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全國隻有大約100萬台收音機,半數以上集中在東北、上海和其他東南沿海城市,農村基本上沒有收音工具。五十年代時,報紙很少,交通又十分不便,廣播成了農村和邊遠地區人們獲得信息和文化知識的重要來源,是黨和政府團結和教育群眾的重要工具。

第三,大力培養幹部,重點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在國民經濟恢複期間,廣播係統在原有技術力量的基礎上培養了一定數量的有較高水平的技術幹部,但是,遠遠跟不上事業發展的要求。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已成為當時發展廣播事業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把培養技術幹部作為全國廣播係統的主要任務之一,決定在集中力量建設中央電台的實踐中,培養技術人員,提高他們的水平,同時抽調一部分幹部出國學習廣播和電視技術。正是由於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注重幹部隊伍特別是技術幹部的培養,才為後來全麵發展廣播電視事業,作好宣傳工作,進行科學研究和研製大功率中波發射機以及開辦電視等創造了條件。

(三)開辦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和對台灣廣播,增加播音時間。

由於技術設備和發射功率不斷增加,中央電台先後開辦了藏語、蒙古語、朝鮮語和維吾爾語廣播。一九五四年開辦了對台灣廣播,增辦了第二套節目。到一九五六年底,中央電台第一、二套節目的播音時間增加到23小時55分,加上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和對台灣廣播,中央電台每天總計播音38小時40分,比一九四九年的每天5小時增加6.7倍。對外廣播的語種由一九五○年的11種增加到16種,每天播音時間由11小時增加到近17小時。

(四)廣播的作用和影響日益擴大和深入。

一九五○年二月,政務院新聞總署為廣播規定了三項任務:發布新聞、傳達政令,社會教育,文化娛樂。由於事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基礎力量日益雄厚,廣播宣傳比較好地實現了這些任務。在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過程中,在宣傳恢複國民經濟、鞏固祖國統一、抗美援朝、清匪、反霸、三反五反、鎮壓反革命、過渡時期總路線、互助合作、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等方麵,廣播發揮了很大作用。黨和政府通過廣播聯係了廣大人民群眾,團結、教育和發動各族人民恢複和發展工農業生產,進行偉大的社會變革。對國外廣播的影響也擴大了,收聽中國對國外廣播的聽眾增加了。一九五一年收到國外聽眾來信650封,一九五六年收到15,284封,增加22.5倍。

(五)黨中央對廣播工作的指示和第四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的召開。

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在中央廣播事業局黨組向中共中央彙報廣播事業發展規劃時,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對廣播工作作了指示。劉少奇副主席共講了10個問題:1.發展農村有線廣播很重要,要依靠群眾,但不要因此加重群眾的負擔;2.要加強對國外廣播;3.要盡快創辦電視,自己生產電視發射機和電視接收機,先黑白,後彩色;4.要降低收音機、廣播喇叭、廣播擴大器的售價,使更多的人能買得起;5.不要急於收廣播收聽費,不要因收費而影響廣播事業的發展,將來要收費也要慎重,廣播電台應該播廣告;6.加強對廣播事業的領導;7.廣播係統獨立負責自己的技術工作很好,應采用新技術;8.要創辦廣播大學,培養自己的專門人才;9.中央廣播事業局改為總局,下麵分幾個局;10.廣播宣傳要密切聯係人民的思想、生活、需要,應該關心所有聽眾關心的問題,特別要關心人民的生活問題。

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到八月十六日召開了第四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會議根據毛澤東主席《論十大關係》的報告和劉少奇副主席對廣播工作的指示精神,討論了廣播宣傳工作、第二個五年計劃指標、領導體製和發展廣播事業的方針等問題。在這次會上,調整了廣播事業的建設方針,從一九五七年起,除繼續重點建設對國外廣播外,由原來的先中央後地方,集中力量建設中央電台改為中央和地方並舉。這一調整對加快地方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會議對廣播宣傳的指導思想提出六條:第一,要改進新聞節目,廣播新聞要做到又多又快又短;第二,要擴大取材範圍,加強同群眾的聯係,廣播節目要更接近、更能體現人民生活;第三,要在廣播中開展批評;第四,要根據廣播特點對待“百家爭鳴”,由於廣播不宜播送艱深和長篇的論文,一般隻是介紹正在進行的學術爭論情況;第五,要貫徹“百花齊放”的方針,辦好文藝節目;第六,要讓聽眾聽到更多的節目。

二、第二階段(一九五七——一九六六年)

(一)調整建設方針,中央地方同時發展。

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的十年間,由於貫徹第四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確定的方針,中央和地方廣播電視事業得以同時發展。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中央廣播大樓建成投入使用,使對國內外廣播的低周技術設備有了比較大的改進。不久,由中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部500千瓦大功率中波發射機和其他一些大小不等的廣播發射機投入使用。

中國的電視事業是從一九五七年開始籌建的。當年八月,成立電視實驗台籌備機構。一九五八年春生產出中國自己設計的1千瓦黑白電視發射機和播控設備。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後改名為中央電視台)開始試播,從此中國廣播事業由聲音廣播發展到聲像廣播。劉少奇副主席表揚了製造黑白電視發射機和建設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並且指出,下一步應該搞彩色電視了。不久,一些省、市也開始建設電視台。黑白電視開播以後,緊接著就開始研究彩色電視,並且在一九六○年五月一日播出了彩色圖像。一九五九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雲、陳毅、彭德懷、李富春、彭真等先後到廣播大樓視察工作,給廣播電視戰線職工以很大鼓舞。

一九五九年,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北京廣播學院正式成立了。接著一些省開辦了培養中等專業人才的廣播學校。

根據一九五六年國務院《關於農村廣播網管理機構和領導關係的通知》和第四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精神,各級地方廣播電視係統先後成立了廣播事業局或相應的管理機構。同時,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對中央廣播事業局同地方廣播事業局的關係也作了調整。一九五六年以前,地方廣播事業的管理工作實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中央廣播事業局的雙重領導,以中央廣播事業局為主。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編製、人員調配、財務、計劃和一般行政業務,中央廣播事業局負責廣播業務(宣傳)、廣播技術、廣播事業規劃,經管中央和省兩級廣播經費。一九五七年以後,隨著國家管理體製的逐步改革,地方廣播事業管理工作改由以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領導為主。

(二)“左”傾錯誤和三年經濟困難,廣播電視事業曲折發展。

主要由於“大躍進”的錯誤和其他原因,中國國民經濟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發生嚴重困難,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也受到了挫折。經過一九五七年的努力和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的廣播事業的“大躍進”,到一九六一年,全國廣播電台發展到135座,比一九五六年的58座增加1.32倍,發射總功率達到8,681千瓦,比一九五六年增加2.65倍;電視台發展到20座;有線廣播站發展到2,078個,比一九五六年增加0.4倍;廣播喇叭發展到581.1萬隻,比一九五六年增加10.46倍。

一九六一年一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廣播電視事業不得不實行調整和精簡。一九六二年七月,國務院批準中央廣播事業局關於全國廣播事業的調整方針和精簡工作的報告。根據這個報告采取了如下措施: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台所屬的文工團、中等技術學校一律撤銷;省會所在地的市台原則上和省台合並;一九五八年後開辦的廣播電台,除林牧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確有需要者保留外,其他一律停辦,一九五八年以前設立的,非必需,也停辦;全國20座電視台和16座實驗電視台除保留北京(即後來的中央電視台)、上海、廣州、沈陽、天津5座以外,一津停辦;全國廣播係統的工廠,隻保留廣播製造修配廠和上海唱片廠。到一九六○年底,全國廣播電視係統共有職工44,080人,這次精減了14,208人。

經過這次調整和精簡,全國廣播電視事業由“大起”到“大落”,已經開始的彩色電視試驗也不得不停止。但是,對國外廣播的發射功率、使用語種和播出時間都有所增加。到一九六六年底,對外廣播語種增加到33種,每天播出時間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4.16倍。以後幾年,廣播電視事業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到一九六六年底,全國無線廣播的發射總功率達到17,462千瓦,比一九六一年增加1倍,全國廣播電台恢複到78座,電視台恢複到13座。

(三)宣傳效果顯著,也有偏差和失誤。

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中國進入了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廣播電視在宣傳重點工程建設、克服三年經濟困難、貫徹中央“八字方針”以及豐富人民文化生活、進行社會教育等方麵,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偏差和錯誤。在一段時間內,廣播電視對階級鬥爭擴大化和浮誇風、“共產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第八次廣播工作會議召開,中央領導人題詞。

一九六四年四月召開了第八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局長梅益代表中央廣播事業局提出《宣傳業務整改草案(提綱)》,總結了過去一段時間廣播電視宣傳工作的經驗,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廣播電視宣傳質量的意見。這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廣播電視係統的一次重要會議。《宣傳業務整改草案(提綱)》提出的許多意見是很好的,對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六年上半年這一段時間宣傳工作的改進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可惜,由於“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完全實現。第八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還討論了七年計劃(兩年調整和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方針和任務。這個計劃的基本精神是:1.繼續改進對國外廣播,增強對國外廣播的發射功率;2.鞏固和適當發展農村廣播網,主要是提高質量,逐步采用專杆專線;3.在事業建設上要填平、補齊,做到成龍配套;4.加強廣播電視的科研工作和加強廣播工業生產。

一九六五年九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毅、彭真、陸定一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紀念人民廣播事業的創建題了詞。毛澤東主席的題詞是:“努力辦好廣播,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這個重要題詞成為中國廣播電視工作者的行動準則和奮鬥目標。

三、第三階段(一九六七——一九七六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廣播電視事業遭到極大的破壞。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上半年,由於國民經濟明顯好轉,調整時期下馬的電視台逐漸得到恢複。“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許多電視台又被迫停止播出,使已經出現的上升勢頭受到了摧殘。到一九六七年一月初,全國隻剩下上海和廣州兩座電視台尚未停播,當時的北京電視台(即後來的中央電視台)停止播出一個月之久,到二月才恢複播出。在中、短波廣播網的建設上,因不聽科技幹部的意見,不采納正確的技術政策,違背客觀規律,盲目追求大功率,造成驚人浪費,投資經濟效益極低。“文化大革命”十年內廣播電台的發射功率雖然增長了95%,但是,許多工程質量不高,或者不能按期完工,長期不能投入使用,留下許多後遺症。調頻廣播也不允許發展,隻能做為傳送節目的工具。

雖然電視事業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遭到特別大的摧殘,但是,電視廣播這一新的宣傳工具在中國一經出現,就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看到過電視的想經常看,沒有看到過的更是想先睹為快。人民群眾對電視的這種熱情是壓製不下去的。因此,從一九六八年起,中國的電視廣播開始複蘇,不但被停播的一些電視台陸續恢複廣播,而且一些沒有建立電視台的省、自治區,以及少數省轄市也開辦了電視台。到一九七一年,全國有電視台32座,除北京市和西藏自治區外,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電視台。此外,全國所建的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已達80座,使電視廣播的收看範圍由早期的隻限於首都和省會及其周圍擴展到省、自治區內的其他城市。一九六九年恢複了彩色電視的研究。一九七三年五月一日中央電視台開始試播彩色電視,一九七三年十月一日正式播出。

中央電台的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於一九六○年十二月停辦,一九七一年開始陸續恢複。對國外廣播語種在這時期也有增加,達到44種,比一九六六年增加11種。一九七六年,有線廣播站達到2,503個,廣播喇叭發展到1億多隻。全國廣播電視係統職工總數達到16萬多人,比一九六六年增加2.65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廣播電視宣傳工作遭受非常嚴重的摧殘。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控製了廣播電視的宣傳大權(特別是中央廣播電視的宣傳大權)。他們改變了廣播電視的根本性質,搞亂了廣播電視工作者的思想,把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篡改為“無產階級全麵專政的工具”。廣播電視對“文化大革命”的宣傳都是錯誤的,它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假話、大話、空話和套話泛濫,形而上學猖獗,唯心主義橫行,背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在全國人民中造成極大思想混亂,給黨和人民帶來極大危害,嚴重損害了廣播電視在群眾中的聲譽。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為了控製輿論,“統一口徑”,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停止地方電台自辦節目,責令他們全部轉播中央電台節目,中央電台則照播報紙和新華社的稿件。地方電視台那時由於還不能轉播中央電視台的節目,大部分被停辦了。

四、第四階段(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人民的廣播電視事業進入了大發展時期。

(一)黨和政府更加重視和關懷廣播電視事業,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和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召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就發展廣播電視事業作了許多決定和重要指示。一九八二年,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新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趙紫陽總理在《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指出:“廣播電視要提高節目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加強節目的製作和傳送手段,提高技術質量和人口覆蓋率。”“六·五計劃”在廣播電視專節裏規定:“五年內在北京建設中央彩色電視中心大樓,在部分省、市、自治區興建電視中心。”一九八二年五月四日,五屆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國務院部委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的決議》,宣布成立廣播電視部,撤銷中央廣播事業局。一九八三年,中共中央在批轉廣播電視部黨組根據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向中央作的《關於廣播電視工作的彙報提綱》的通知中指出:“廣播電視是教育、鼓舞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強大的現代化工具,也是黨和政府聯係群眾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通知還指出:“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廣播電視事業有個大的發展,質量有個大的提高”,號召全國廣播電視工作者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播電視而努力。這些重要指示和決定,對廣播電視事業的迅速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九八○年召開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總結了三十年廣播電視工作的經驗,對廣播電視的宣傳工作撥亂反正,明確了新時期的宣傳方針、任務和奮鬥目標,並重新提出要堅持“自己走路”的方針,發揮廣播電視的長處,更好地為“四化”建設服務。一九八三年召開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根據黨的十二大提出的總路線、總任務總結了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以來廣播電視工作的經驗,著重討論了改革廣播電視工作和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以及到二○○○年的奮鬥目標。會議提出要以新聞改革為重點,推動廣播電視宣傳的全麵改革;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調整事業方針和技術政策,實行“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適當加快廣播電視事業建設的步伐;要貫徹落實中央指示,做好廣播電視宣傳工作,爭取更大的宣傳效果。

(二)廣播大發展,電視突飛猛進。

由於黨和國家的重視、關懷,經濟、社會的發展步入正軌,也由於堅持改革,對事業發展的方針作了合乎實際的調整,廣播電視在新時期有了一個大的發展。其特點是:規模大,速度快;中央和地方並進,地方進展更快;廣播、電視都有發展,電視發展更快;加強了計劃性,注意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布局更為合理;微波建設加快,大大改進了電視和廣播的傳送手段,提高了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開始更新設備,廣播電視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

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國廣播電台比一九七六年增加78座,增長0.87倍;全國廣播發射總功率比一九七六年增長0.25倍;全國電視台比一九七六年增加61座,增長1.9倍;全國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共達9,708座;全國完成了由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的過渡;全國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出時間大大增加了。中央批準並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中央彩色電視中心在一九八三年五月動工興建,按照“六·五”計劃,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開始建設自己的電視中心。廣播電視幹部隊伍擴大,幹部培訓逐步轉入正規。全係統的職工人數比一九七六年增加11萬多人,增長0.69倍。

(三)廣播電視宣傳撥亂反正,影響越來越大。

廣播電視宣傳由於逐步擺脫“左”的影響,堅決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在宣傳方麵取得很大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