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的事業,從今起步(1 / 3)

嶄新的事業,從今起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曆史新紀元的開始,人民廣播事業也從此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多年來,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需求的增長,以及廣播電視工作者的努力,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績,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新中國的廣播電視在促進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發展中國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的事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建立和健全了各級領導機構

中國的廣播電視是由國家經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省以下的各級政府先後建立和健全了廣播電視領導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部(一九八二年以前為中央廣播事業局)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廣播電視事業,指導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廣播電視宣傳,並且直接領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和對國外廣播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國建立了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廣播電視廳(局)29個,地區、省轄市級廣播電視局(處)350個,縣級廣播電視局1,700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廳(局)受該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廣播電視部的雙重領導,以同級政府領導為主。地、市、州、盟、縣、旗廣播電視局受各該級政府和上一級廣播電視廳(局)的雙重領導,以同級政府領導為主。地方各級廣播電視廳(局)和廣播電視部一樣,既是新聞宣傳機關,又是事業管理機關,分別直接領導各該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同時領導所屬地方的廣播電視事業。

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的經費來源初期主要靠國家撥款,以後逐步發展為以下幾部分:1.國家(中央和地方)撥款;2.廣播電視係統預算外收入(如企業利潤留成和廣告費收入留成等);3.社會集資(包括企業自籌)和群眾集資。廣播電視事業的經費支出逐漸增加。一九五○年,全國廣播事業經費支出共222萬元。一九八四年支出經費132,028萬元,實際支出的費用比這個數字大得多,因為還有大量社會集資和群眾集資,這些資金大部分用來建設專用微波站、電視轉播台和有線廣播線路等。Q25011026001

二、事業規模擴大,技術水平提高

廣播電視的技術建設包括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發射係統、播控係統、傳送係統和接收係統。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的高低,播出質量的好壞(聲音是否清楚,圖像是否清晰),節目套數和播出時間的多少,取決於事業規模和技術水平以及技術設備的先進程度。技術是為宣傳服務的,同時又是廣播電視宣傳的物質基礎和保證。

一九五○年全國廣播電台共有65座,發射總功率272千瓦(不包括台灣省,下同)。經過三十五年建設,已經初步建成一個有相當規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央和地方、無線和有線相結合的,城市和農村、對國內和對國外並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播電視網。到一九八四年,全國已經建立起廣播電台167座(中國人民解放軍辦的“海峽之聲”廣播電台未計算在內),比一九五○年增加1.5倍;發射總功率34,755千瓦,比一九五○年增加126.7倍。全國對國內廣播的節目總計有241套,比一九五○年的65套增加2.7倍;每天播音2,631小時30分,其中中央電台97小時30分,地方電台2,534小時,平均每個地方電台每天播音15小時以上。全國廣播人口覆蓋率為67.8%。對國外廣播的語種有43種(其中外語38種,還有漢語普通話和4種漢語方言),比一九五○年的11種增加2.9倍,播音時間每天144小時(其中國際廣播電台138小時,廣西廣播電台對越南廣播6小時),比一九五○年增加11.5倍。一九五八年開辦電視廣播,到一九八四年,全國有電視台93座,比一九五九年的7座增加了12.28倍;有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包括差轉台)9,708座,比一九五九年的8座增加1,212.5倍;發射總功率達到2,357千瓦,比一九五九年的8千瓦增加286倍;省以下專用微波站有504座,微波線路總計18,485公裏;節目套數達到104套,比一九五九年的7套增加13.8倍;每周播出時間3,878小時,其中中央電視台每周139小時,比一九五九年增加5.6倍;地方電視台每周3,739小時,比一九五九年增加84.7倍;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為64.7%。

全國收聽、收看工具連年增長,特別是電視機的增長速度更快。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全國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每年以1,000萬台的速度猛增。到一九八四年,全國收音機的社會擁有量為22,373萬台,每百人平均有21.6台;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為4,763萬台,每百人平均有4.6台。全國已經建立市、縣有線廣播站2,570個,共有237,090部有線廣播擴音設備,輸出總功率為51,814千瓦;有廣播喇叭8,603萬隻,比一九五五年的8.78萬隻增加了978.8倍,通廣播的村達到69.8%,入戶喇叭占總農戶的43%。有線廣播站每天播音時間總計達到15,054小時,每個廣播站平均每天播音5小時多,其中自辦節目占三分之一以上。有線廣播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播電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播電視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廣播方麵,建成了一個中波同步廣播網,開辦了立體聲廣播和調頻雙節目廣播。在電視方麵,建起了電視廣播網,並且全部過渡到彩色電視播出,正在準備開辦電視雙伴音和立體聲伴音以及電視文字廣播。在節目傳送方麵,已由短波為主發展到調頻、微波和衛星轉播等多種手段,自動化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在廣播電視的一部分領域開始運用。不少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已使用比較先進的錄音、錄像設備,電子采訪設備(ENG)和電子現場製作設備(EFP)。

隨著全國廣播電視發射、傳送和接收係統的發展,一個覆蓋全國的廣播電視宣傳網已經初步形成。地方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和所有有線廣播站都分別轉播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和上一級廣播電台、電視台的重要節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轄市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都是中央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的集體記者,同時都各有自己的集體記者。從一九六五年起,陸續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慶市、大連市以及香港地區建立了中央廣播電視記者站,到一九八四年,已有記者117人。各級地方電台和電視台也建立了自己的記者隊伍和通訊員隊伍。在國外,已經在東京、伊斯蘭堡、貝爾格萊德、巴黎、墨西哥和華盛頓派駐了廣播電視記者。一九四九年開始建立廣播藝術團體,到一九八四年,全國先後建立的廣播電視藝術表演團體有12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中央廣播藝術團,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廣播電視文藝團體。隨著電視劇的迅速發展,電視係統又陸續建立了電視劇製作中心或電視劇製作部、製作小組。各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與社會上的作家、表演藝術家、專業和業餘的表演團體建立了廣泛的聯係和良好的合作關係,使中國廣播電視文藝節目日益繁榮。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全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製作節目的能力有了比較大的提高。一九八四年,全國廣播電台全年自製節目的數量達到230,986小時,其中中央一級的電台36,243小時,地方電台194,743小時。全國電視台全年自製節目數量達到27,804小時,其中中央電視台2,550小時,地方電視台25,254小時。

三、對國內外影響越來越大

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閱兵式和盛大群眾遊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分別把這空前盛況直接傳向全中國和世界各地。特別是中央電視台動用了20輛轉播車、燈光車、音樂車、拍攝車,幾十台攝像機和電子采訪設備,十幾套微波設備,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大規模實況轉播。遠離北京的烏魯木齊市和拉薩市的居民坐在家裏的電視機前,第一次通過中國發射的試驗通信衛星,看到了正在首都進行的威武雄壯的閱兵式和五彩繽紛的遊行場麵。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台通過國際衛星轉播了中央電視台的廣播或播放了錄像片斷。這次廣播充分顯示了廣播電視這個最強大的現代化宣傳工具的威力。

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廣播電視宣傳雖然在某個時期和某些方麵有過失誤,甚至犯過嚴重的錯誤,給黨和人民造成很大的危害,但是,就總的情況說,它在黨和國家的各個發展時期和重要轉折階段對全國各族人民所起的教育和鼓舞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在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新的道德觀念,抵製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一切腐朽沒落的思想,提高人民群眾特別是工人、農民和青少年的科學文化水平,用健康向上的文藝節目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陶冶人們的思想和情操等方麵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是億萬人民親身感受到了的。差不多每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從廣播電視中得到過知識,受到過啟發。不少人從聽《小喇叭》到上廣播電視大學,與廣播電視結下了不解之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國原子彈、氫彈試驗成功,粉碎“四人幫”,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出國訪問等重大新聞,都是首先通過廣播傳到全中國和全世界的。著名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戰鬥英雄的事跡通過廣播電視傳播開來,在全國展開了學習他們的活動。女排“三連冠”、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初戰告捷等,通過廣播電視的報道使人們歡欣鼓舞。廣播電視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

(一)廣播電視已經逐步成為新聞總彙和重要的輿論陣地。一九八三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首都新聞學會發起,有首都和浙江省18個新聞單位參加的讀者、聽眾、觀眾聯合調查組在浙江省進行調查,經統計,城鄉居民最先獲知重要新聞的渠道第一是廣播,第二是報紙,第三是電視。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在傳播信息方麵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一九八二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新聞和新聞性節目的播出次數和時間都比五、六十年代有較大的增加。

(二)廣播電視在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學水平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和各地方電台、電視台辦的社會教育和各種知識節目有幾十種,受到廣大聽眾、觀眾的歡迎,收聽、收看者數以千萬計。開辦廣播電視大學和中學(包括專業學校),進行各種學科的正規教學,是廣播電視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播電視的特點之一。它既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可以為國家節省經費和師資,是多、快、好、省地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一九七九年教育部和中央廣播事業局聯合開辦廣播電視大學,幾年來已經為國家培養了幾十萬畢業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國家農委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央農業廣播學校每屆學員都有40多萬,第一期取得4門課程考試合格證書的有8萬多人,相當於一九八三年全國358所農業中專在校學生的總數,而投資隻有國家培養中專生的十分之一。

(三)廣播電視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文藝節目,滿足愛好不同的人們的需要。廣播電視的文藝性節目一般占播出時間的50—60%,它彙古今中外、各個民族文藝之精華,寓教育於娛樂之中。隨著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增多和節目套數的增加,文藝節目的播出時間還將增加。

(四)廣播電視多年來為不同對象提供了各種服務,如衛生和健康知識、天氣預報、報時,解答各種具體問題,使電台、電視台成為群眾的親密朋友和顧問。

(五)廣播電視作為黨和政府聯係人民群眾的橋梁的作用越來越大,這種作用是通過它的節目實現的。廣播電視播出了好的節目或不好的節目,都會馬上收到成千上萬的電話和信件。這些信件和電話不僅表現了億萬人民關心廣播電視的健康發展,渴望有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而且表現了他們對社會主義祖國的責任感。一九八四年,全國廣播電視係統收到聽眾、觀眾來信2,820,575封,其中廣播電台2,146,928封(包括國際電台的聽眾來信),有線廣播站306,696封,電視台366,951封。

廣播電視對國外播出和交換的節目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窗口,這方麵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一九八四年國際廣播電台收到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聽眾的來信87,886封。

四、有了一支宏大的職工隊伍

三十五年來,廣播電視幹部隊伍從少到多,不斷壯大。到一九八四年,全國廣播電視係統的職工發展到271,218人,比一九四九年的1,800人增長了149.6倍。廣播電視係統的這支隊伍,由各個層次、各種專業構成,其中屬於廣播電視部直接管理的18,551人,屬於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的32,746人,屬於地、市、州、盟管理的40,884人,屬於縣、旗管理的82,064人,屬於鄉、鎮管理的96,973人。這支隊伍熱愛廣播電視事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克服困難,艱苦奮鬥,為發展中國人民的廣播電視事業作出了貢獻。其中有一批長期從事廣播電視工作的老同誌已經退到第二線,或者離休退休;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業務骨幹已經走上各級領導崗位,這是中國廣播電視事業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廣播電視機構逐步加強了對在職幹部的有計劃的培訓,同時增辦廣播電視專業院校,並與其他高等院校合作,培養各級專門人才。隨著幹部隊伍的進一步發展和成長,廣播電視事業必將更加迅速、健康地向前發展。

中國人民的廣播電視事業是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麵的需求的增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黨就十分重視廣播事業。一九四九年三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廣播要以恢複和發展生產為宣傳的中心。黨中央還規定了全國解放以後對舊中國廣播電台和外國人在中國經營的電台的政策以及在全國建立人民廣播電台的原則。一九四九年六月五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統一管理和領導全國廣播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經曆了如下幾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的主要精力要用來醫治戰爭創傷,恢複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黨和政府還是很關心廣播事業的發展。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第四十九條明確規定了“發展人民廣播事業”。

(一)調整和充實領導機構。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廣播事業局,屬政務院新聞總署領導,李強任局長,梅益、徐邁進任副局長。一九五二年九月,李強調任其他工作,梅益任局長,徐邁進、溫濟澤任副局長。中央廣播事業局的任務是:1.領導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2.直接領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國內和對國外(呼號為“北京廣播電台”)的廣播;3.普及人民廣播事業;4.指導和管理各地私營廣播電台;5.培養和訓練廣播事業幹部。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領導和管理所在地方的廣播事業和廣播工業。一九五一年二月十八日新聞總署撤銷以後,中央廣播事業局由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領導。

(二)召開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重點建設中央電台。

一九五二年基本上完成了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34座私營廣播電台的社會主義改造;修複、改造了國民黨政權留下的破舊設備;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一部分省轄市繼續建設廣播電台,並集中力量建設中央電台(包括對國外廣播),逐步增加發射功率,改進收聽效果;增產收聽工具,發展農村有線廣播;在實踐中培養了一大批廣播幹部,特別是高級工程技術幹部。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總結恢複時期廣播工作的經驗,迎接大規模經濟建設。會議確定的方針對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廣播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無線廣播方麵采取重點建設、穩步前進的方針。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認為,在缺乏經驗、缺少技術力量、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在從一九五三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應該采取先中央後地方、先對國外後對國內、集中力量建設中央電台(包括對外廣播)的方針。為此,從地方電台抽調了一批技術、宣傳和管理幹部參加中央電台的建設。這一方針的實施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到一九五六年底,全國廣播電台的發射總功率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4倍;中央電台的發射總功率由一九五二年的290千瓦增加到1,935千瓦,增長了5.66倍。

第二,鞏固收音網,發展有線廣播。政務院新聞總署一九五○年四月決定在全國建立廣播收音網,這是針對當時全國尤其是農村收音機數量極少、交通不方便等情況采取的重大措施。到一九五二年,全國建立了23,721個收音站。一九五二年四月一日,吉林省九台縣第一個把收音站發展為農村有線廣播站。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肯定了九台縣的經驗,並決定向全國推廣。一九五五年十月十一日,毛澤東主席在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要“發展農村廣播網”。一九五六年一月,中共中央頒發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三十二條規定:“從一九五六年開始,按照各地情況,分別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內基本上普及農村廣播網。”根據這個要求,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了一係列會議,討論發展農村有線廣播網問題,並確定了如下方針:“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因陋就簡,分期發展,逐步正規,先到村社,後到院戶。”到一九五六年底,全國有線廣播站發展到1,458個,比一九五二年的331個增加3.4倍。廣播喇叭達到50.6萬隻,比一九五二年的1.7萬隻增加了28.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