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做快餐式電影
生活
作者:趙燕
王競曾擁有10多年的廣告片拍攝經驗,但他卻認為那不叫正經事。電影,才是他的終極最愛。作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師主任,他也希望向學生傳達電影的精神價值。“我的電影隻為老百姓呐喊”,他曾說。於是,關注當下的現實主義就成了其電影的最大特征。觀眾在《萬箭穿心》的女主角李寶莉身上,發現了身邊人的影子;而《大明劫》探討的,依然是當代敏感沉重的話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王競對現實密切的關注。
他認為電影並非一個純粹的娛樂品—所以,在好萊塢經典結構的基礎上,他嚐試去做人文的和有社會關懷的電影。“如果我的電影不去說這些,就覺得可惜了。”他並不抵觸《007》這樣的商業大片,但他的審美體係裏,電影還是得有更深的內容,能讓觀眾回味:“我不想做快餐式的電影,看完什麼都沒有留下。”
馮小剛曾說,電影最大的價值,是進入了時代。這點,王競很讚同:一部好電影,必須反映時代風貌,“如果我們想了解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去看《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大概能感受到那時代的生活以及生存的困境。”而題材、故事,是他創作上的最大考慮—一個原著,必須有深層次去觸動人的內涵,才能激起創作欲,“比如《萬箭穿心》,它人物的境遇,是過去中國的文藝作品裏很少探討的”。他還舉了個例子:創作者跟劇本、題材的關係,有點像中醫和病人的關係。“中醫有望聞問切,望,我理解為讀劇本。聞,我的感覺就是,它需要一個比較直觀的判斷劇本的方式,就是它打動沒打動你。如果這個題材拍成電影你是不是很渴望想去看。”因此,他會全麵參與到劇本創作,擔任獨立編劇、聯合編劇,從早期的《聖殿》,到中期的《無形殺》,包括最近的《大明劫》。“你懂編劇,就能把基礎不太好的劇本,提升到自己滿意的程度。”
他一係列電影的成功,也跟他對不同演員特質的認識把控緊密相關,像《萬箭穿心》的顏丙燕、陳剛,《大明劫》中的馮遠征,都選得恰如其分。他認為很多好演員,有許多等待挖掘的潛力。所以,“演員創作時,我們會做出相應的調整,綜合了演員自身的條件,一定程度上去適應這個演員。”而這個喜歡《菲利普船長》、《刺殺本·拉登》、科恩兄弟、索德伯格的文藝片導演,對票房,並不敏感。之前有記者問及,投資3000萬的《大明劫》,首映日票房才150萬,他怎麼看。他說還不錯:20多天下來,不就3000萬了嗎?對他來說,“電影拍完的那刻,就跟自己沒關係了。”
很顯然,和許多跟投資人耗費心力的導演比起來,王競還是很幸運的,他並沒有受到太多來自外界的幹擾和壓力。雖然,成本不高的《一年到頭》《萬箭穿心》等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和變故,也讓他疲憊,“但拍完後,留下的東西永遠是好的”。他當然也不滿足於隻做一兩百萬的片子,“確實太苦了,能脫幾層皮,現在幸好也能拍投資高點的片子。像下一部電影《殺手》,這個題材本身是具備一定商業吸引力的。”
培養觀眾對電影的審美品位,需要媒體、影評人等多方的努力。隨著時間的推演,在中國,藝術片會擁有良好的生長土壤,對此,王競很樂觀:“總會有成熟的那一天。做藝術片的人,甘於做藝術,甘於為小眾或是邊緣化的觀眾群去服務,做商業片的人甘願去做商業片,也不再去想為什麼片子得不了國際大獎。我覺得到那時,市場可能就更順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