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與鷹 不會被馴服的人
生活
作者:冰山李
煤礦村的底層生活
隸屬於南約克郡的巴恩斯利曾是英國的產煤重鎮,當地村民們也多以開采煤礦為業。1939年,就在巴恩斯利周邊的一個煤礦村,一個名叫巴裏·海因斯孩子誕生了,海因斯年輕時輟學去當煤礦測量員學徒,後來為了追求知識重新回到了課堂,終於成為了一名作家。1968年,海因斯發表了小說《小孩與鷹》,次年,英國導演肯·洛奇與他合作,將這本小說改編成了電影劇本,並拍成了震驚英國電影界的《小孩與鷹》。
《小孩與鷹》以煤礦村中一個礦工家庭的15歲男孩比利·卡斯珀為主人公,他的父親拋棄家庭不知所蹤,母親每天濃妝豔抹想要再找一個男人,哥哥在煤礦工廠工作。比利除了上學,每天早晚需要當送報童來掙錢補貼家用。他在家裏受到哥哥的欺負,在學校受到老師的刁難和同學們的排擠。一天,比利發現了一個鷹隼的巢穴,便從書店偷了一本飼養鷹隼的書,開始學著飼養一隻鷹隼,很快,這隻鷹隼成為了比利全部的生活寄托。然而,因為比利把哥哥用來賭馬的錢拿去買零食和鷹飼料,哥哥殺死了比利的鷹隼,傷心的比利隻能默默將鷹隼埋葬。
影片通過比利的遭遇,描繪出了英格蘭東北部煤礦工業支配下令人絕望的社會狀況。比利的生活充斥著無聊與空虛,他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希望能避免像其他人一樣不得不去煤礦工作。他喜歡鷹隼,因為“鷹隼可以被訓練,但永遠不會被馴服”,他希望自己能在這樣的家庭和社會中永遠不被馴服、永遠自由,最終鷹隼的死亡則宣告了這一希望在這樣社會中的破滅。
新的現實主義英國電影
《小孩與鷹》是肯·洛奇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影片的主要演員均來自約克郡當地,在影片中,他們就使用當地的口音對話。影片具有極端的寫實主義風格,肯·洛奇經常使用固定機位的長鏡頭拍攝角色之間大段的對話,最大限度還原了真實煤礦村的日常生活。
飾演影片男主角比利的大衛·布拉德利是當地學校的學生,從幾千名試鏡的學生中脫穎而出的他也來自一個煤礦家庭,而他也和比利一樣,不知道自己將來應該做什麼,隻希望不要成為煤礦工人。在影片中,大衛表演出色,那些大段的對白沒有難倒他,觀眾驚訝於他背台詞的功力之餘,也不得不對肯·洛奇調教非職業演員的能力表示歎服,影片也改變了大衛的命運,他從此成為了一名職業演員。
影片中一共使用了三隻鷹隼,而大衛在拍攝期間是真的在飼養那三隻鷹隼。肯·洛奇在影片拍攝過程中一直告訴大衛,為了結尾,其中一隻鷹隼必須被殺死。於是大衛在拍攝結尾的戲時,是真的表露出了自己的憤怒和傷心。直到戲拍完,大衛才知道肯·洛奇說了謊,影片中死掉的那隻鷹隼並不是用於拍攝的三隻之一,而是攝製組在野外撿到的一隻鷹隼屍體。
在肯·洛奇之後的導演歲月中,他始終堅持寫實主義的手法,以及對低下階層、勞工權益等社會問題的關注。47年的電影生涯,肯·洛奇的電影始終充滿著人道主義關懷,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像比利·卡斯珀一樣不會被馴服的底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