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很多時候,幸福隻需要一個台階(5)(2 / 3)

所羅門王聽到他們的兄弟之愛時,就在這對兄弟的土地上建造了以色列神廟。

感悟:

兄弟姐妹之間的手足之情是彌足珍貴的。這種親情不僅是血緣關係的維係,更是彼此間心靈的牽掛與關愛。把愛多給對方,對方也會把愛給我們。

即使是一種善意,丟棄親情也是可悲的

有個戲劇才子,少年時就一個人到大都市闖天下,經過了一番奮鬥,終於大獲成功,但他和他的母親向來不和。

自從他一個人辛辛苦苦離開鄉下,到大都市打天下以來,他的母親就不斷跟他要錢,每次寫信給他,除了要錢,還是要錢,一點關心的話也沒有,即使在他潦倒的時候,還會收到母親急切催他寄錢回家的信件。這樣的母子關係,令他害怕到了極點。所以,到功成名就時,除了寄錢回家之外,他根本不敢回來。

直到母親去世,他回家奔喪時,大哥拿出母親臨終前交給他的一封信,他才恍然大悟。信上是這樣寫的:

“在所有的孩子之中,我最擔心的就是你。我擔心你不會存錢,對朋友太慷慨,將來會沒有錢養老,所以才一直催你寄錢給我。其實你給我的錢,一分都沒有用,你大哥給我的已經夠用了。我都幫你存起來,現在我走了,把所有的錢還給你。”存折上的錢,足足超過一百萬元。

這位母親的做法雖然是善意的,但卻是因小而失大——為了幫兒子存錢,損失了一世的親情,雙方存在的誤會,再也無法麵對麵溝通,這是一件十分讓人後悔的事情。很多時候,不管有多少錢,都換不回充滿親情的溫暖的一聲“我關心你”的問候。

感悟:

走過清晨,我們可以采一朵凝著宿露的小花;走過傍晚,我們可以聽一聲染著夕陽的鴉啼。走過人生,我們一定要帶著親情。為了更成功或者為了任何其他事,丟棄親情都是可悲的——即使是一種善意。

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我們的父母

袁利霞的父親理發回來,望著他的新發型他們都笑了。後腦勺上的頭發齊刷刷地剪下來,沒有一點層次,粗糙,頑劣如孩童。

袁利霞的父親50歲了,越來越像個孩子,走路從不抬腿,腳蹭著地,嚓嚓嚓地響。從屋裏聽,袁利霞分不清是父親在走路,還是她那8歲的侄兒在走路。有時候,飯菜不可口,父親執拗著不吃;天涼了,她讓他加件衣服,也得哄好半天。

父親很有點“人來瘋”。家裏來個客人,父親會故意粗聲大氣地跟母親說話,還非要和客人爭著吃頭鍋的餃子——父親明知道家裏有客人,母親不會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親馬上又會低聲下氣地給母親賠不是。

父親每次從外邊回來,第一句話一定是問袁利霞:你媽呢?如果母親在家,父親便不再言語,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如果母親不在家,父親便折回頭騎上自行車到處找,千辛萬苦把母親找回來了,又沒有什麼事。有一次,父親晨練回來,母親說:“出去之前也不照鏡子,臉都沒洗幹淨,眼屎還沾在上麵。”父親不相信:“我出去逛一圈了,別人怎麼沒發現,就你發現了?”母親覺得好笑:“別人發現也不好意思告訴你呀,都這麼大的人了。”

家裏每當有一點破銅爛鐵、廢舊報紙或塑料瓶什麼的,父親都會高高興興地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賣得的三五元錢,不再上繳母親,裝進自己的腰包作“私房錢”,用於購買零食。

父親以前生活很節儉,從不肯到外邊吃飯,也不吃任何零食。現在兒成女就,沒什麼大的開支,父親也就大方了,經常跑去買零食吃。父親最喜歡吃的是板肉夾燒餅。有一次父親很委屈地在袁利霞麵前告母親的狀說:“我每次都夾一塊錢的肉,隻一點大,我夾了兩塊錢的肉,你媽就嫌我浪費。”她的心裏覺得好笑極了,這哪是印象中嚴肅古板、不苟言笑的父親啊,分明是一個饞嘴的孩子。她從口袋裏掏出10塊錢給他,讓他專門用來買板肉夾燒餅,並叮囑他,不準告訴母親。父親高高興興的收下錢出去了。第二天,她從廚房經過,聽見父親向母親炫耀道:“女兒給我10塊錢,讓我買板肉夾燒餅,還是閨女對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