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曲別針的總體信息分解成重量。體積。長度。截麵。彈性。直線。銀白色等10多個要素。再把這些要素,用根標線連接起來,形成一根信息標。然後,再把與曲別針有關的人類實踐活動要素相分析,連成信息標,最後形成信息反應場。就這樣,現代的思維方式使這枚平常的曲別針馬上變成了孫悟空手中神奇變幻的金箍棒。他從容地將信息反應場的坐標,不停地組切交合。
首先他通過兩軸推出了一係列曲別針在數學中的用途,如把曲別針分另U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x/ltq符號,用來進行四則運算……在音樂上可創作曲譜。曲別針可做成英。俄。希臘等外文字母,用來進行拚讀。曲別針可以與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可以用曲別針做指南針,曲別針串起來可以導電。曲別針是由鐵元素構成,鐵與銅化合是青銅,鐵與不同比例的幾十種金屬元素分別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則是成千上萬種……實際上,曲別針的用途幾乎近於無窮!他在台上講著,台下一片寂靜。與會的人們被思維“魔球”深深地吸引著。
發散思維能夠打破原有的思維格局,為創造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
采取某種不合常規的方法,強製自己的頭腦轉換思考方向,朝思維盲點發散,這叫做強製式發散思維。比如,把我們打算創新的事物與某些它所不具有的屬性聯結起來,然後再思索二者之間的關係,從中找出新的方向。
如果想設計一種新式的鞋子,就可以先這樣胡思亂想:鞋可以吃;鞋會說話;鞋可以掃地;鞋可以指示方向;鞋隻穿一次……對於上述想法,有人斥之為荒唐。發神經,但是這種強製式的發散思維,卻能使人們受到啟示,設計開發出新穎實用的新式係列鞋。請看——
①鞋可以吃。但不是用嘴吃,而是用腳“吃”,在鞋內加些藥物,通過腳吸收,可治腳汗。腳臭。腳雞眼,甚至可治高血壓。關節炎。胃潰瘍等疾病,沿著這個思路,開發出多種防病鞋。治病鞋。
②鞋會說話。“會說話的鞋”,對於兒童來說,既好玩,又實用。設計一種穿鞋時能放音樂或唱出有生活常識內容的兒歌,使兒童不靠父母,自己穿鞋,有序擺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③鞋可以掃地。設計一種帶靜電的鞋,走到哪就把哪裏的灰塵吸走。在朋友聚會時或在辦公室裏,穿上這種鞋,不但不揚塵,反而越走越幹淨。
④鞋可以指示方向。在鞋上裝指南針,調到所選擇的方向,當方向偏離時,鞋就會自動發出警報,這對野外考察探險的人來說,很有用處。
⑤鞋隻穿一次。設計一次性鞋,價格便宜,可經常更換鞋的式樣和顏色。這對賓館和家庭來說,需要量很大,而且衛生,大受歡迎。
如此等等。
強製式發散思維也就是強迫自己的頭腦離開原先的思維定勢,走出一條思維新路。它在普通的發散思維關係的情況下大有用處。
發散思維會產生許多想法,但是不見得每種想法都是正確的,都是有價值的。對於其中出格的,不應該一棍子打死。
報上曾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一次,有個幼兒照家長的範畫畫好了一個小朋友之後,旁邊又加了團黑色。畫完後,家長問:“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幼兒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誰叫你畫的,你沒看見我就畫了個小朋友嗎?”幼兒看看範畫,再看看家長嚴肅的臉,呆呆地點了點頭並順從地用塗改液把“小朋友的影子”塗抹掉了。這位家長的做法抹殺了幼兒的創新能力。在以後,這些幼兒肯定不敢獨自創新了。令人憂慮的是,這並非個別現象,不少家長在幼兒剛有些超乎尋常的想法時,便“一棍子打死”,對幼兒“異想天開”的標新立異做法,家長常常是不予支持的。
日本的一位幼兒教師的做法卻截然相反。在一堂小學美術課上,這位教師教幼兒們怎樣畫蘋果,教師發現有位幼兒畫的是方蘋果,於是就耐心詢問:“蘋果都是圓形的,你為什麼畫成方形的呢?”幼兒回答說:“我在家裏看見爸爸把蘋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蘋果滾到地上摔壞了,我想如果蘋果是方形的,該多好呀!”教師鼓勵說:“你真會動腦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蘋果。”把蘋果畫成方形,顯然脫離了實際,但那位日本幼兒教師卻循循善誘,引導幼兒,道出畫方蘋果的原因,並且鼓勵幼兒“早日培育出方蘋果”,這種做法是非常值得現在的許多家長和教師學習與借鑒的。
發散思維就意味著標新立異,其中難免伴隨著幼稚和錯誤。但是如果我們總是粗暴否定,就會使人們變得謹小慎微,懶於嚐試,以致思維逐漸封閉。
3.聯想思維
下麵我們再來看看第三類創新思維——聯想思維。
“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詞。用在開發創新能力上,同樣也是一句至理名言。
所謂聯想,指的是人們頭腦中儲存的一些記憶表象,由於某種契機而使一些表象與之發生聯結的一種心理活動。通俗地說,就是從一概念想到他概念,從一事物想到他事物的心理活動。想像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聯想,是一種更積極。更主動。更活躍的聯想。所謂想像,是指人們頭腦中通過形象化的概念作用而改造和重組舊有的記憶表象,並產生出新形象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
人們每天都要看報紙。電視,聽廣播,與人交往,每天都在接收信息,有的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使機遇失之交臂;有的人卻能處處留心,大膽聯想,或者茅塞頓開,疑慮立消,或者從中發現了一條新的道路,由此獲得了發展的機遇,帶來飛躍。
通過聯想,還可以產生創造性的想像,使思維能夠改造舊有的記憶表象,產生出新的從未有過的新形象。
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心理活動過程,聯想思維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注意到並研究了這種心理的活動,提出了如下的“聯想律”:
第一,接近律。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但它們經常或在時間上或在空間上相接近,因而由其中的一個概念就可以引發出與之相接近的其他概念,如想到“生病”,就會聯想到“打針吃藥”,這樣引起的聯想稱為接近聯想。
第二,相似律。對於彼此間在性質上有相似之處或共性的各種事物,通過對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憶,便能引起對與之相似事物的感知或回憶,如想到“收音機”就會聯想到“電視機”。“收錄機”等,這種聯想稱之為相似聯想,它反映的是事物間的相似性和共性。
第三,對比律。凡彼此相反的各種概念也會彼此發生聯係,因而可由其中的一個概念引發出與之相對的概念,如由“黑”聯想到“白”等,這就是對比聯想。
除上述三種“聯想律”外,後人還提出了一些聯想規律如“因果律”等。
聯想思維需要對事物進行廣泛了解,而不是憑空瞎想。當你對外部事物了解得很多了,遇到某一難題時,就會從你大腦儲存的信息中閃現出聯想的事物。
博學多識。開闊視野是聯想思維的基礎。聯想至少是兩件事物的思考比較,假如大腦中沒有比較的參照係,就像戀愛缺少一方,紅娘無能為力一樣,聯想極易成為空想;反之,頭腦中儲存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聯想到最為恰當和貼切的事物進行移植。
聯想思維是一種創新捷徑,隻是將適用於某種事物的方法移植到另一件事物上,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山。
聯想思維有兩種:
一種是人們為了解決某一問題,而聯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將這種事物或概念進行選擇加工,化做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我們稱之為主動聯想或反向聯想。
另一種是人們偶遇的一個事物或概念,刺激了人的大腦,從而聯想到另外一個事物或概念,進行相互比較與移植,我們稱之為被動聯想或正向聯想,即不是人們主動去聯想,而是事物激發人們去聯想,是偶發性的聯想思維。這種方法非常適合產品發明和科學發現。
有效地利用聯想思維,還需要認真仔細的觀察,隻有觀察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才能產生獨特的聯想,形成與眾不同的創意。最精彩的創意常常來自於人們都熟悉而又人人都不注意的場景之中。這就是聯想思維的絕妙之處。
4.互動思維
互動思維是相對於團隊創新而言的,在一個創新團隊中,互動思維是相當重要的,當其中一個人的頭腦活躍起來提出新想法的時候,就會對別人的頭腦產生激發作用,使得大家的頭腦都活躍起來。頭腦風暴法就是這樣一種集體創造性思考方法,由美國企業家。發明家奧斯本首創。前麵介紹的思維方法大都是從個體思維來考慮的,而頭腦風暴法則是從群體思維來考慮的。它是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及的集體思維方式。
頭腦風暴法,英語詞組為“Brain Storming”,原意為用腦力去衝擊某一問題。作為一種創新方法,它在韋氏國際大字典中被定義為:一組人員通過開會方式就某一特定問題出謀獻策,群策群力,解決問題。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是:克服心理障礙,思維自由奔放,打破常規,激發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獲得新觀念,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奧斯本創建此法最初是用在廣告的創造性設計活動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後經他本人不斷改進和泰勒。帕內斯。戈登等人的完善和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範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及的集體創新方法,在技術革新。管理革新。社會問題的處理。預測。規劃等許多領域都顯示了它的威力。
頭腦風暴法何以能激發創新思維?根據奧斯本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聯想反應。聯想是產生新觀念的基本過程。在集體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每提出一個新觀念,都能引發他人的聯想,相繼提出一連串的新觀念,產生連鎖反應,形成新觀念堆,為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二,熱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製的情況下,集體討論問題能激發人的熱情。人人自由發言。互相影響。互相感染,能形成熱潮,突破固有觀念的束縛,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能力。第三,競爭意識。在有競爭意識的情況下,人人爭先恐後,競相發言,不斷地開動思維機器,力求有獨到見解,新奇觀念。心理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人類有爭強奸勝的心理,在有競爭意識的情況下,人的心理活動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第四,個人欲望。在集體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個人的欲望自由,即某言論不受任何幹預和控製,這一點對於創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頭腦風暴法有一條原則,就是不得批評他人的發言,甚至不許有任何懷疑的表情。動作。神色。這就能使每個人暢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觀念。
作為一種互動思維方式,頭腦風暴法包括以下程序:準備。“預熱”。明確問題。聯想暢談。對設想的加工整理五個階段。
(1)準備
此階段的工作有:選擇熟悉此法的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和問題提出者一起詳細分析所要解決的問題。此方法不宜解決包含因素過多的複雜問題,隻宜解決比較單一。目標明確的問題,或者能分解為單一明確的小問題的複雜問題;確定會議人選,一般以5~10人為宜,且保證大多數為精通該問題或具有某一方麵專長的內行和專家,凡解題可能涉及的領域,都要有相應專長的人參加。同時,還要有兩位“外行領域”的專家參加,要盡量選擇一定數量對運用此法有實踐經驗的人;提前數天將問題通知與會者,內容包括:日期。地點。要解決的問題及背景。
(2)預熱
此階段的目的和作用是要使與會人員進入“角色”和造成激勵氣氛。通常隻需幾分鍾即可,具體做法是提出一個與會上所要討論的問題毫無關係的問題,讓大家進行討論,活躍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