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認識創新能力(3 / 3)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在談到日本“起飛”的秘訣時說:

“日本土地狹小,資源短缺,靠什麼在世界上立足呢?主要是靠開發國民的創新能力”,“日本在經濟大國的背後,是一支擁有600萬創新能力的大軍。”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證明,創新能力是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沒有創新能力的人,不可能開拓進取;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難以實現繁榮和持續發展;沒有創新的時代,必將黯淡而平庸。

拿破侖·希爾認為:創新是一種力量,是幸福的源泉。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則把創新看做是“快樂的生活”。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創新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幸福是在創新中誕生的。他在《給兒子的信中》曾提到:“生活的最大樂趣寓於與藝術相似的創造性勞動之中,寓於高超的技藝之中。如果這個人熱愛自己的事業,那麼他一定會從他的事業中得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而生活快樂也就寓意於此。”種種論點都揭示了創新與幸福的內在聯係,說明了創新是生活幸福的原動力。

幸福來源於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到所追求的目標的實現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然而怎樣才能實現這樣的滿足呢?答案是勞動和創新。人們的需要是不斷發展和提高的。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高層次的需要。要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需要,實現人們的幸福追求,就要靠創新。同樣,社會的進步也要靠不斷的創新來實現。

世界上因創新而成功的人數不勝數。

美國實業家羅賓·維勒就是一例,他的成功秘訣是“永遠做一個不向現實妥協的叛逆者。”

羅賓以前經營著一家小規模的皮鞋工場,隻有十幾個雇工。

他很清楚自己的工場規模小,要掙到大錢是很困難的。資本少,規模小,人力資源又不夠,無論從哪一方麵都不能和強大的同行相抗衡。

那麼,怎樣改變這種局麵呢?

羅賓麵前擺著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購買高質量的鞋料,盡管成本高,但能使自己的產品在質量上勝人一籌。在現在這種狀況下,自己的成本原本就比別人的高,再提高成本,那麼就隻能賠錢賣了。所以,這條路根本不可取。

第二條路就是在款式上下功夫。隻要自己能夠翻出新花樣。新款式,不斷變換。不斷創新,就可以為自己打開一條新的出路。羅賓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並決定走這條道路。

隨後,他立即召集工場的十幾個工人開了個皮鞋款式改革會議,並要求他們各盡所能設計新款鞋樣。

羅賓還特設了一個獎勵辦法:凡設計出的樣式被公司采用者,可得到1 000美元的獎勵;若是通過改良被采用的,獎勵500美元;即使沒被采用,但別具匠心的仍可獲得100美元。

羅賓的這一想法果然奏效,沒過多久被采用的3款鞋樣便試行生產了,當然這3名設計者也得到了應得的3 000美元的獎勵。

第一批生產出的產品,被送往各大城市進行推銷。顧客都很欣賞這些款式新穎的皮鞋,這些皮鞋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被搶購一空。

兩個星期後,羅賓的工場便收到了2 700多份訂單,這使得工人們也加班加點起來。生意越做越大,公司已在原來的規模上,擴充成18間規模龐大的工場了。

然而,這又促使了新的危機的產生,當皮鞋工場一多起來,做皮鞋的技工便顯得供不應求了。其他的工場都出重資挽留住自己的工人,即使羅賓提高工資也難以把工人從其他工場拉過來。沒有工人,工場將難以維持,這是最令羅賓頭疼的事了。他接了不少訂單,但若在規定的期限內交不上貨,那麼他將賠償巨額的違約金。

羅賓為此煞費腦筋。

他召集18家皮鞋工場的工人開了一次會議。他堅信,眾人協力,定能把問題解決。

羅賓把沒有工人的難題告知大家,並宣布了創新有獎的辦法。

會場陷入了寂靜,人們都在埋頭苦想。

過了片刻,一個不起眼的毛頭小子舉起了右手,在羅賓應允後,他站起來發言:“羅賓先生,沒有工人,我們可以用機器來造皮鞋。”

羅賓還未表態,底下就有人嘲諷說:“小子,用什麼機器造鞋呀?你能給我們造台這樣的機器嗎?”

那小工聽了,怯生生地坐回了原位。

這時羅賓卻走到了他的身旁,然後挽著他的手把他拉到了主席台上,朗聲向大家宣布:“諸位,這個孩子說得很對,雖然他還造不出這種機器,但這個想法很重要,很有用處。隻要我們沿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問題肯定會很快解決的。”

“我們永遠不能安於現狀,不能把思維局限於一定的框架之中,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創新。現在,我宣布這個孩子可獲得500美元獎金。”

通過4個多月的研究和實驗,羅賓的皮鞋上場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已經被機器取代了。

最終,羅賓,維勒成為美國商業界的一大奇才。他的成功告訴我們:創新是企業與個人成功的捷徑,隻有那些獨具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抵達成功的彼岸。

3.創新能力測驗

下麵的測驗有助於你了解自己的創新能力。請你依據以下問題做出合理的自我評價,然後運用後麵的得分指導檢測你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