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意誌力的四大敵人(2 / 3)

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世事艱難,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不必因不平而泄氣,也不必因挫折而煩惱,而應當在挫折中鍛煉自己的意誌力。隻有這樣,才可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費希特年輕時,曾去拜訪大名鼎鼎的康德,想向他討教,不料康德對他很冷漠,拒絕了他。但他未受不平的影響並且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要是我能拿出成果來,人家就不會對我漠視了”。

於是他刻苦攻讀,完成了一篇名叫《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並附上一封信。

信中說:“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又很唐突,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

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不禁鼓掌叫絕。他為其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感動,於是親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邀請費希特一起探討哲理。

由此,費希特獲得了成大事的機會,後來成為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

麵對挫折,我們不能被嚇倒,而是要用理智來麵對它,冷靜地找到戰勝它的辦法。沒有這種理智的精神,你就無從戰勝挫折,而隻能被挫折打敗。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在挫折麵前,人們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麵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或是後退,或是消極抵抗;而隻有那些敢於挑戰挫折,能夠審時度勢,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麵對挫折的人,才會成大事。

既然挫折是難免的,那麼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才能戰勝挫折這一意誌力的敵人呢?

第一,要堅定目標,不輕言放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奮鬥目標,隻要這個目標是現實的,那麼即使暫時遭遇了挫折,也應找出排除障礙的辦法,毫不動搖地朝既定的目標邁進,最終實現自己的願望,達到預定的目標。許多科學家的發現和發明就是他們經曆多次挫折後,仍堅持不懈而最終得以成功的。

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期間,麵對各種誣蔑。攻擊和迫害,飽嚐長期流亡和貧困生活的痛苦,經受種種疾病的折磨,就像他所說的“我一直徘徊在墳墓的邊緣”,但他始終沒有絲毫的動搖,憑著“必須把我能夠工作的每一分鍾來完成我為之犧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的著作”的這種精神,馬克思最終戰勝了挫折,取得了成功。

認準目標,勇往直前,是一切成功者的經驗。人生路上,難免有坎坷,難免遍布荊棘,是知難而退,還是迎難而上?這道題的不同答案也就決出了強者和懦夫。

第二,降低目標,改變行為。

當一種動機經反複嚐試仍不能成功,達不到預定目標時,就應該果敢地調整目標,變換方式,通過別的方法和途徑實現目標,或者把原來製定的太高而不切實際的目標往下凋整,改變行為方向,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如許多高中生,多次考大學未能如願,他見障礙難以逾越,就“退而求其次”,改為報考中專。技校,或是電大。職工大學,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目標的重新審定和轉移,不是懼怕挫折,而是實事求是的表現;同時,也降低和避免了由於目標不當難以達成而可能產生的挫折和焦慮情緒。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寧可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肯降低目標。雖然他們目標堅定,但卻隻能稱做“盲目追求”。

第三,改換目標,取而代之。

當個體確定的目標由於自身條件或社會因素的限製,不能實現並受到挫折時,可以用另一日標來代替,改變目標,以此實現自己的目標;或通過另一種活動來彌補心理的創傷,驅散由於挫折而造成的憂愁和痛苦,增強前進的信心和勇氣。

例如,著名京劇演員周信芳,原來演小生時,嗓子有些沙啞,雖然苦練仍無濟於事,於是他轉而演老生。這一行當的改換,使他得以充分地避短揚長,創立起子自己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開創了“麒派”,成為我國優秀的表演藝術家。

有些人對待問題,脫離了實際,認準了“一條道兒走到底,不到黃河心不死”,從不顧及客觀情況,隻是單一地以不變應萬變,那也隻能是作繭自縛,從而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而有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麵前,由於原定的追求目標已不可能實現,為了用其他行動來轉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就會轉而追求別的目標或是進行另外的活動。這也可以獲得新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補償。

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運用這三種方法來麵對挫折,那麼你就能很輕鬆地戰勝它了。

3.失敗

戰勝了困難與逆境,也打敗了挫折,但是失敗還是有可能降臨到你的頭上。這時,為了追求你那堅強的意誌力,你就應勇敢地站起來,與失敗——意誌力的第三大敵人抗爭。

許多人要是沒有遇到失敗,就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才幹。他們若不遇到對他們生命本質的打擊,就不知道怎樣煥發自己內部貯藏的力量。

要測驗一個人的品格,最好是看他失敗以後怎樣行動。失敗以後,能否激發他的更多的計謀與新的智慧?能否激發他潛在的力量?是增加了他的決斷力,還是使他心灰意冷?失敗是一塊試金石。

“跌倒了再站起來,在失敗中求勝利。”這是曆代偉人的成功秘訣。隻有敢於與失敗抗爭,才有可能鍛造非凡的意誌力,才有可能打通成功的隧道。使得個人成功,使得軍隊勝利的,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精神。跌倒不算失敗,跌倒了站不起來,才是失敗。

有人問一個孩子,他是怎樣學會溜冰的?那孩子回答道:“哦,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就學會了。”

也許過去的一切,對某些人來說是一部極痛苦。極失望的傷心史。他們在回想過去時,總會覺得自己碌碌無為,一事無成。他們竟然在衷心希望成功的事情上失敗了;他們所至親至愛的親屬朋友,竟然離他而去;他們曾經失掉了職位,或是營業失敗,或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使自己的家庭得以維係。在這些人看來,自己就是一個十足的失敗者,自己的前途似乎十分慘淡。然而即便有上述的種種失敗與不幸,隻要你不甘永遠屈服,則勝利就在前方,就在向你招手。

失敗是人格的試驗,在一個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喪失的情況下,就能清楚地知道他內在的力量到底還有多少?沒有勇氣繼續奮鬥的人,自認失敗的人,他所有的能力便會全部消失;而隻有那些毫無畏懼。勇往直前。永不放棄人生責任的人,才會在自己的生命裏有偉大的進展。

有人認為,試了這麼多次都以失敗告終,所以再試也是徒勞無益的,這種想法是太自暴自棄的!對意誌永不屈服的人而言,是不存在失敗的。無論成功是多麼遙遠,失敗的次數是多麼多,最後的勝利仍然在他的期待之中。狄更斯在他小說裏講到一個守財奴斯克魯奇,最初是個愛財如命。一毛不拔。殘酷無情的家夥,他甚至把所有的精神都鑽在錢眼裏。可是到了晚年,他竟然變成一個慷慨的慈善家。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一個真誠愛人的人,狄更斯的這部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世界上也真有這樣的人存在。人的本性都可以由惡劣變為善良,人的事業又何嚐不能由失敗變為成功呢?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許多人失敗了再起來,憑著不屈不撓的意誌力,向前奮進,最終竟然獲得了成功。

世界上有無數人,即使喪失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東西,也還不能把他們叫做失敗者,因為他們仍然有一個不可屈服的意誌,有著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而這些足以使他們從失敗中崛起,走向更偉大的成功。

世間真正偉大的人,對於所謂的是非成敗並不介意,他們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人無論麵對多麼大的失敗,絕不失去鎮靜,這樣的人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在狂風暴雨的襲擊下,心靈脆弱的人們惟有束手待斃,但這些人的自信。鎮靜,卻依然存在,這種精神使得他們能夠克服外在的一切境遇,而得以成功。

溫特·菲力說:“失敗,是走上更高地位的開始。”許多人之所以獲得最後的勝利,都說受恩於他們的屢敗屢戰;對於沒有遇見過大失敗的人,有時反而讓他不知道什麼是大勝利。林肯的例子將會讓你對失敗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他將讓你懂得何謂“屢敗屢戰”。

1832年,20多歲的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於是他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不到一年,這家企業又關門大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25歲時他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可能我要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第二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1836年他還得過神經衰弱症。1838年他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這一次他又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是以失敗而告終。

到而立之年的林肯隻取得了一次像樣的成功,而大部分的時間裏,林肯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繼續奮鬥下去的決心呢?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於是就在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的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時,結果卻出乎意料,他落選了,他又一次失敗了。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於是他隻好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但他沒有屈服。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得慘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

在林肯大半生的奮鬥和進取中,有九次失敗,隻有三次成功,而第三次成功就是當選為美國的第十六屆總統。而正是有這些失敗的教訓,有屢敗屢戰的意誌力,林肯才取得了最偉大的成功:

要想真正戰勝失敗,關鍵是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隻有愚蠢到不可救藥的人才會在同一個地方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這樣的人也不會從失敗中把握未來,實現命運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