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做事時,能否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是測驗一個人是否擁有堅韌的品格的一種標準。堅韌的品格是最難能可貴的一種德性。許多人都肯隨眾向前,他們在情形順利時,也肯努力奮鬥;但是在大眾都選擇退出,都已向後轉,而他自己覺得是在孤軍奮戰時,要是仍然能持有堅韌的品格,這就更難能可貴了。
有人向他的一位紐約商人朋友推薦一個少年,在他向他的友人舉出了那個少年的種種優點後,商人這樣問道:“他有韌性嗎?他能堅持嗎?這是最要緊的事。”
是的!這是你終生的問句:“你有韌性嗎?你有堅韌力嗎?你能在失敗之後仍然堅持嗎?你能不管遇到什麼阻礙仍然前進嗎?”
4.忍耐力
當“智慧”已經失敗,“天才”無能為力,“機智”與“手腕”已經沒用,其他的各種能力都已束手無策。宣告絕望時,“忍耐”走來了。由於忍耐,我們取得了成功,使不可能成為可能,經營成功了,事業也發達了。忍耐力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意誌力的第四大要素。
意誌上的忍耐力能夠創造許多偉大的奇跡。它決不後退,從不放棄,在其他能力都已屈服敗走的時候,它還堅持著。甚至連“希望”都已離開戰場時,它還能助你打許多勝仗。
在別人都已停止前進時,你仍然堅持;在別人都已失望而放棄時,你仍然進行,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使你得到比別人更理想的位置,更高的薪資,使你做到人上人的,正是這種忍耐的能力,它是一種不以喜怒好惡改變行動的能力。
忍耐力,是許多商人取得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推銷商品時,不管對方怎樣傲慢無禮,也不忿然而返,這才是成功商人的所為。一次推銷不成,兩次。三次。四次,最後對方不但要欽佩他的勇氣和決心,並且會因他的忍耐與誠懇精神而成全他,照顧他的生意。
在商界,能做更大生意。贏得更多主顧。銷售更多商品的,隻可能是那種不灰心。能忍耐。在回答中從不說“不”字的人,隻可能是那種有忍耐的精神。謙和的禮貌。足以使別人感覺到不好意思。難為情的人。
相反,一受刺激就不能忍耐的人,是不會取得什麼成就的。
由於人類的天性,人們對於幹推銷員這一行當的,總有些不歡迎。假使能夠把他打發走,總想設法打發他走。而一旦他們遇上一個有忍耐力。態度謙和的人,事情就不同了。他們意識到,有忍耐力的推銷員是不容易被打發走的,他們往往因為欽佩那個推銷員的忍耐力最終還是購買了他的商品。
有謙和。愉快。禮貌。誠懇的態度,同時加上忍耐力,這樣的人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
要全神貫注地去做那種不快的。討厭的。為我們的內心所反對的,同時又不得不去做的事,這是需要勇氣,需要忍耐力的。每天抱持堅強的信心,邁著穩健的腳步,懷著勇氣與熱誠,去從事我們所不適宜。不想做。內心有所反抗,隻是為了義務不得不去幹的事,並且還要年複一年地這樣幹下去,這需要英雄般的勇氣與忍耐力。
在很多時候,隻有固執地堅守著乏味的職位,並用全副的力量與精神幹下去的人,勉強自己用愉快的心情去做自己內心不喜歡做的事的人,認定了一個大目標而不管它可喜或可厭。不管自己高興或不高興,總是全力以赴的人,才能取得勝利。
一旦你擁有了忍耐力,就不怕世界上沒有你的位子了。但是一旦你顯出意誌不堅定,沒有忍耐力,人家會覺得你是白鐵,而不是純鋼,他們會瞧不起你,那麼你將注定要失敗。
沒有不畏障礙。一往無前的意誌,沒有百折不撓的忍耐力,是不能成就偉業的。懦弱。意誌不堅定。不能忍耐的人,是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欽佩的。隻有積極。意誌堅定而富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而沒有大家的信任,就很難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世界不會遺棄意誌堅定的人,更不會給那些富有忍耐力的人以難堪。人人都相信那些百折不撓。能堅持。能忍耐的人。意誌上的忍耐是能生出信用來的。如果你不管情形如何,總能堅持你的意誌,總能忍耐著,那你就已具備了意誌力的第四大要素。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鮮明地道出了忍耐力與成功的關係。
小不忍則亂大謀,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春秋戰國時三位英雄的所作所為。一是勾踐臥薪嚐膽,二是孫臏裝瘋,再就是範雎裝死。
我們先來看越王勾踐,他忍受屈辱的故事婦孺皆知,這也成為中國曆史上忍辱的代名詞。作為越國君王,隻要有利於複國,他什麼屈辱都能忍受,什麼苦都能吃。做慣了君王的他心甘情願地給吳王夫差當奴仆,這或許一般落難英雄能做到,但嚐生病的吳正的大便,試問天下有幾位英雄能為?但勾踐似乎不考慮這些,對他來說惟有複國才是實實在在的。因此,當他騙得吳王的衣食住行,獲得自由,回越國後,仍能一如既往地忍受吳國強加給他與越國的屈辱,他決不因為稍有自由與權力就張狂起來,他臥薪嚐膽,以此深思人生事業的艱難。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不到10年工夫他就報仇雪恨了。他成功了,他臥薪嚐膽的故事給曆史與後人留下無盡的財富。
再來看看孫臏與範雎。孫臏的忍,在於裝瘋,不惜吃豬糞以蒙哄龐涓,從而躲過大難逃到齊國,最後打敗龐涓,使龐涓自殺身亡。範雎原本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他和須賈一起出使齊國,齊襄工在接見中發現範雎很有才幹,就背地裏派人去找範雎,勸他留在齊國做事,範雎謝絕了。須賈得知此事,懷疑範雎私通齊國,就向魏國丞相魏齊告狀,說範雎私通外國。魏齊將範雎嚴刑拷於丁,直至範雎停止呼吸,魏齊以為他已經死了,就叫人用破席把範雎裹起來,扔在廁所裏。範雎其實隻是暈過去了,夜裏醒來,買通看守士兵逃回家,養好傷又改名張祿光到秦國。他向秦昭襄王獻“遠交近攻”之計,並當上了秦國丞相,使泰國更加強大,並把魏國作為主要進攻目標,最後魏國終被秦國所滅。
孫臏和範雎如果沒命了,也就無從說起日後功成名就與報仇雪恨了。勾踐。孫臏與範雎都是憑著堅強的忍耐力渡過牛命中的難關而取得成功的,他們都堅信:小不忍則亂大謀;他們相信隻要能忍下去,就會有(十)人頭地的一天。
關於忍耐力,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宰相肚裏能撐船。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是器量小的表現,這是導致失敗的根苗。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需要有一種寬大的胸襟與器量:當然“忍”也絕不意味著隻咽氣不吐出來。所謂吐出來,如越王勾踐等那樣,是一種吐法。平常人們忍時之氣,而在日後用事實來做回答,這也是一種吐法。總之,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裏能撐船。
曹操對待禰衡的態度就是典型的“宰相肚裏能撐船”。禰衡罵曹操的行為以及對東漢末年各地軍閥的看法,自有他的道理,而且其人品。才能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但是曹操麵對禰衡放肆的羞辱,為了顧全大局,把所有氣都咽下去了,也確實表現了曹操的忍耐力。
兩人較勁的起因其實很簡單。曹操請禰衡,實際想讓他做個軍務秘書長,動機挺好。但曹操卻不請他坐,這傷害了禰衡。接著禰衡就挖苦曹操手下無能人,並自誇有才能:曹操大權在握,就要禰衡給他擊鼓,想借此羞辱禰衡,禰衡也不拒絕。但是擊鼓應換新衣,按規定儀式進行,可禰衡隻穿隨身衣服。禰衡到底是才子,他擊了一曲,高昂的曲調讓在座的人都感動得掉淚。曹操手下人堅持要禰衡換衣,禰衡卻幹脆裸體擊鼓,以此辱罵曹操是國賊。
此時群臣憤怒,要求將禰衡立即問斬,但曹操卻很冷靜,他容忍了禰衡,他不能因殺一個手無寸鐵的禰衡背上忌才害賢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對他望而卻步。為了表明自己的大度,曹操給禰衡派了一個差,去勸說荊州劉表前來投降,並派他手下重要謀士荀攸給禰衡送行。這一係列的事情都說明曹操度量之大,忍耐力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