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人類的大腦
要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先從認識人類的大腦開始。因為大腦是人類最特殊。最值得驕傲的器官,也是人類潛能的源泉和儲存所。認識大腦有助於發掘人類的潛能。
人的大腦與電子計算機有很大的可比性。和計算機一樣,人腦在它活著的時候,能夠吸收。儲存和運控大量的信息,區別在於,人腦的功能比現在世界上任何最先進的電子計算機都要強大得多。在人的大腦中,積聚著約有高達150億個神經細胞,它們彼此錯綜複雜地聯係在一起。如此用數字來直觀地表達兩者的功能比的話,可以說大腦具有的潛在能力,相當於10萬台大型電子計算機。
人的大腦具有巨大的儲存量,可以在每秒鍾接受十來個信息。一個信息單位叫做一比特,大約相當於一個單詞的容量。根據最保守的估計,人腦的容量有一百萬億個比特。它足以裝下全世界所有圖書館的藏書內容。何況人類還有潛意識,有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微妙感覺和印象。實際上,一個普通人能夠表達出的信息量,隻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麵的部分,而被海水覆蓋的部分才是冰山的主體。
與電腦相比,人腦的優越性還在於它的隨機應變能力;比如,現在電腦軟件專家正在努力突破的“手寫體識別”和“語音輸入”技術,就表明了電腦和人腦的巨大差距。每個人用手寫的宇和印刷的字都不可能完全一樣,說話的發音也不可能像播音員一樣標準,但這並不妨礙人們相互用語言和文字交流;而電腦要準確地做到這一點(進行模糊思維),在目前還有許多困難。可以預見,即使科學高度發展,人腦在“靈活性”方麵的能力也是電腦無法比擬的。
下麵的事例將告訴你人腦比電腦更優秀。
一位37歲的印度婦女莎姑達拉曾在美國引起極大的轟動,因為她曾擊敗過一部當時最精密的電腦。這部電腦花了不止1分鍾的時間才算出一個201位數的23次方根,而她隻用50秒鍾就算出;來了。
在她6歲的時候,莎姑達拉的一個叔叔半開玩笑地問她一個數字的立方根。這小女孩先要了糖果之後,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出3位數和4位數的立方根來,任憑她叔叔問得有多快,她都照答不誤。她那一貧如洗的父親突然受到了啟示:這是他賺錢的一個機會。為了賺錢,他不讓莎姑達拉上學,而帶著她到印度各邦去表演。
在艱辛的表演生涯中,莎姑達拉逐漸地長大,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演技巧和職業風度。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她的表演,她自學英語,做到了能說會寫。14歲時,她首次出國到倫敦:此後,她漫遊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表演。
莎姑達拉是很有表演天賦的。每次,她總是從解答一些簡單問題開始——譬如,找出6位數或7位數的立方根。然後再解決一些10位數或12位數的乘除問題。觀眾把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寫在紙條上。這些問題幾乎在她完全念完題目之前就可答出。很複雜的問題往往也隻需要幾秒鍾的時間。最後,使觀眾達到如癡如醉的表演,是她絲毫不停頓地背誦往後100年中任何一天是星期幾的拿手好戲。
還是讓我們回到莎姑達拉在美國引起極大轟動的那次演出上來。在美國這次比賽前,她曾同英格蘭。澳大利亞的大型計算機較量過,每次都是大勝而歸。為此,美國德州達拉斯大學決定用201位的數字測試她。就連美國的三大電腦中心都說他們的機器沒辦法操作這麼龐大的數目。不得已,在華盛頓的美國標準局才同意出借他們引以為豪的UNIVACll08型電腦。這是美國當時最新。最複雜的電腦。這些操縱電腦的人計算這個201位數的23次方根時,必須給電腦輸入差不多兩萬個數據,然後才開始計算,而這台電腦整整花了1分鍾答案才出來。答案用電話從華盛頓送到達拉斯來。
接著該輪到莎姑達拉表演了。
抄這個巨大的題目花了一位教授四分鍾的時間。莎姑達拉很平靜地坐在台上,瞄了一遍題目,低下頭,眼睛凝住,集中意念。50秒之後,她把頭抬起來,開始吐出答案:“546372891.”所有的觀眾頓時目瞪口呆。
答案完全正確。震耳欲聾的掌聲差點沒有把屋頂掀掉。而莎姑達拉卻表現得很平靜。她隻說:“我很高興知道我有更大的演算能力。”
故事講完了,也許你早已對大腦的功能有了濃厚的興趣,對大腦有如此神奇的能力讚歎不已。然而,大腦的功能遠不止此,大腦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潛能。
人類遠遠未能充分運用大腦的功能。腦細胞雖然多達150萬個,但是普通的人卻隻用到了其中的2%~5%而已,絕大部分腦細胞都處於“待業”狀態。即使是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使用量也不足30%。所以,隻要開發1%的潛在腦力,就能帶來不可思議的神奇變化。
俄羅斯的報刊曾發表文章說:“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社會學和生理學的一係列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人的潛在能力是巨大的。當代科學使我們懂得人的大腦結構和工作情況,大腦所隱藏的潛能使我們目瞪口呆。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隻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能開發自己的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四十多種語言,記住大百科全書的全部內容,還能夠學會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由此可見,人類遠遠未能利用大腦的功能,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力等待挖掘。
人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愈用愈靈活。對大腦潛能的不斷開發,有助於大腦功能的發展。
人類的大腦包括大腦。小腦和連接它們的間腦。中腦和延髓這幾部分;大腦還特別區分出舊皮質和新皮質。人類所特有的。其他動物身上沒有的高度的智慧,是靠大腦表麵非常發達的新皮質控製的。人的智力之所以越來越發達,正是長期實踐。不斷用腦思索的結果。
機器用久了會有磨損,而人腦愈用愈靈活。比如學外語,一旦掌握了一兩門外語,再學第三門。第四門就容易多了。
頭腦的好壞,絕非是天生的,主要看你後天如何利用它。所有有成就的科學家。文學家無一例外地都是長期善於用腦思索者。前麵列舉的速算天才印度婦女莎姑達拉就是後天有意識地長期培養,訓練的結果。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對大腦的不斷使用。
我們要開發潛能,利用更多的腦細胞,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經常把新的知識和信息通過腦細胞去刺激大腦。例如:讀書。看報或注意聽別人的談話,對發生在身邊的事勤於思索,多問“為什麼”,養成這樣的習慣,對保持靈活的頭腦大有裨益。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而腦的運動更為重要。研究表明,每個人長到10歲左右,每10年大約有10%控製高級思維的神經細胞萎縮。死亡。信息的傳遞速度也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慢。但這並不會影響大腦功能,如果堅持用腦和注意腦營養的補充,每天又有新的細胞產生,而且新生的細胞比死亡的細胞還要多。
日本科學家曾對200名20~80歲的健康人進行跟蹤調查。他們發現,經常用腦的人到60歲時,思維能力仍然像30歲那樣敏捷;而那些三四十歲不願動腦的人,腦力便加速退化。
美國科學家做了另一項實驗,把73位平均年齡在81歲以上的老人分成三組:自覺勤於思考組。思維遲鈍組和受人監督組。實驗結果是:自覺勤於思考組的血壓。記憶力和壽命都達到最佳指標:三年後,自覺勤於思考組的老人都還健在;思維遲鈍組死亡12.5%;而受人監督組有37.5%已經死亡。
從這些實驗我們可以看到,大腦的使用不僅可以影響大腦自身功能的開發,而且對人的健康也大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