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發“沉睡”的生命潛能
康惠爾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著名學府坦普爾大學創始人,他曾在演講中講述過一個農夫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不錯:他聽說有的土地下麵埋著鑽石。眾所周知,一塊鑽石足以使一個人非常富有。於是,農夫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鑽石的土地。農夫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卻從未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在一個晚上,他滿懷絕望之情,在一個海灘自殺身亡。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時,竟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他拾起來一看,它晶光閃閃,反射出光芒。他仔細察看,發現這竟是一塊鑽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農夫和其他人發現的最大的鑽石寶藏。
這個自殺身亡的農夫並不懂得:財富不是僅憑奔走四方去發現的,它隻屬於那些自己去挖掘的人,隻屬於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隻屬於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懂得:在我們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能力。我們身上的這些潛能足以使我們的理想變成現實。隻要我們不懈地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懈地運用自己的潛能,為實現理想付出辛勞,我們就能夠做好想做的一切,就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
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巨大的“鑽石寶藏”,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未知,同樣每一個人都可能創造一個巨大的奇跡。因此,佛教倡導明心見性,我心即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佛,強調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終極覺悟。佛不是一種外在的東西,佛就在我們心中,我心即佛。但是由於諸多俗事的纏繞,人心被蔽於渾濁的俗世中,人也就失去了創造奇跡的可能,放棄了他們巨大的未知。潛能,就是被人放棄的一種巨大的未知,是被人所忽視的“鑽石寶藏”。這種極昂貴的生命資源,人卻賤視了,甚至渾然不知。這比失去任何財物都更令人痛心。
潛能是生命的自然資質,有無形的一麵,也有有形的一麵;有整體性的,也有局部性的。無形的,如第六感官。遙感等;有形的,如手擔腳踢;整體性的,如心的感知和情感能力,肌體的整體反應;局部性的,如耳朵的特別聽力,眼睛的特別視力等。人身上有很多未被把握的東西,有很大的未知領域,人身上這種潛在的“鑽石寶藏”,應該更廣泛地引起人的注意和興趣。潛能無處不在,渾然一體,我們對潛能的這種硬性區分隻是對生命能量的某種把握罷了。籠統地來看,諸如潛意識。特異功能。深度的心靈感知。生命直覺等都是生命潛能。人們亟待對人的常用器官進行潛能再開發,進一步發掘手腳身心和耳目頭腦的天賦能力,讓手伸得更長,腳跑得更快,心的感悟更靈敏,身體的反應更直覺,耳朵聽得更清,眼睛看得更遠,大腦的思維更接近天體的複雜,等等。人的潛能是生命肌體的超常部分,它們有神秘。卓越和可怕的能量。人需要持續不斷地向未知潛能進發,以發現肌體更多的功能器官和相關器官的綜合功能。誰掌握了這些潛能或其中之一,誰的生命就首當其衝地進入超常境地,獲得大能的感覺,也就充分地發掘了你的“鑽石寶藏”。
人最向往的事情之一,就是對生命潛能的開發。古往今來,無數的人雲聚在生命潛能的淵藪旁,試圖破解其跡,實現生命潛能的最大化。經過一些努力,人進入了各種生命實踐和向往,並總結出了很多方法和心得。達摩祖師可以麵壁九年,不飲不食,定力無邊。瑜珈大師可以身柔似童,經老不衰。這聽起來很神奇,但卻鮮明地道出了生命潛能的存在。還有清如禪宗。密宗。瑜珈功,他們都形成了特定的功法,從而獲得了某些神異的力量。
為了開發潛能,我們建議常人這樣嚐試:閑的時候,養成獨處的習慣。一個人,常到河邊或山上,長時間地閑坐。這時你會產生一些感覺,首先是心的感覺活躍了,其後,器官的靈敏度也提高了。如耳朵好聽了,眼睛明亮了,身體中諸多叫不出名字的器官也開始輕微地動了,等等。總之,身心的自然質地恢複了,心的想像能力和情感能力也得到了增強,在這種變化中,天地萬物和我們接近了,我們處在其中。有了這種變化,人對獨處產生了依戀,身心進一步獲得解放。結果你的感悟能力增強了,想像。情感活躍了,身體和器官的存在鮮明了。但這還僅僅是一個有限的涉人,你不可能因此而窮盡生命的潛能和未知。這隻是一個擺脫世俗昏昧的最簡單辦法,是一個登堂的地步,而不是入室的境界。要想真正發掘你身上的“鑽石寶藏”,開發你的生命潛能,光靠這樣還是遠遠不夠的。
下麵我們就來看一些開發潛能的例子,看一看生命潛能是如何被激發出來的。
父親看見兒子馬歇爾在戴維斯的店裏招待顧客,就問戴維斯:“戴維斯,近來馬歇爾生意學得怎樣?”
戴維斯答道:“約翰,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為了不想讓你日後懊悔,我還是對你實話實說吧。馬歇爾肯定是個穩健的好孩子,這不用說,一看就知道。但是,即使在我的店裏學上1000年,也不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商人。他生來就不是個做商人的料。約翰,還是把他領回鄉下去,教他學養牛吧!”
如果馬歇爾依舊留在戴維斯的店裏做個夥計,學習如何做生意,那麼他日後決不會成為舉世聞名的商人。馬歇爾沒有留下來,他隨後到了芝加哥,親眼看見在他周圍許多原來很貧窮的孩子做出了驚人的事業,他的誌氣突然被激起,他的心中也燃燒起一個要做大商人的決心。他不斷問自己:“如果別人能做出驚人的事業來,為什麼我不能呢?”其實並非馬歇爾不具備做大商人的天賦,而是因為戴維斯店鋪裏的環境不足以激發他潛伏著的才能,無法發揮他貯藏著的巨大的生命能量。
一般來說,人的才能源於天賦,而天賦又不太容易改變,所以很少有人相信潛能。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的誌氣和才能都深藏潛伏著,必須要外界的東西予以激發。誌氣與才能一旦被激發,如果又能加以繼續關注和教育的話,就能衝破一切束縛,閃出光芒,否則終將萎縮而消失。
因此,如果人們的天賦與才能不被激發。不能保持。不能得以發揚光大,那麼,其固有的才能就會變得遲鈍並失去它的力量。
愛默生說:“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叫我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表現“我”的才能的最好途徑。拿破侖。林肯未必能做的事情,但“我”能夠做,而這隻是盡“我”最大的努力,發揮“我”所具有的才能。
在美國某市的法院裏有一位法官,他中年時還是一個不識文墨的鐵匠。60歲時卻成為了全城最大的圖書館的主人,獲得許多讀者的稱譽,被人認為是有學識的人。這位法官惟一的希望,是要幫助同胞們接受教育,獲得知識。他自身並沒有接受係統的教育,他的宏大抱負是怎樣產生的呢?原來他不過是偶然聽了一篇關於“教育之價值”的演講;結果,這喚醒了他潛伏著的才能,激發了他遠大的誌向,從而使他成為了一個博學多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