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幾位鋼琴家演奏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異同
樂海拾貝
作者:張亮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出生於著名的音樂世家,他被譽為西方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有人甚至認為他是西方文化史上成就最高的藝術家。他畢生創作了一千多部音樂作品,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內容之博大精深,絕無僅有。聽他的音樂,幾秒種功夫,就會讓人進入另一個世界,與周圍截然分開。它給人一種平和、親切的感覺。任何一個學習音樂的人都會接觸到巴赫及他的作品,從《初級鋼琴曲集》《創意曲》《法國組曲》到《平均律鋼琴曲集》,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他音樂的影響。其中,《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彈得最久,可能是因為它在鋼琴學習中的重要性。他的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被譽為鋼琴學習者的“舊約全書”,“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裏程碑之一”。
就目前能聽到的最具有權威性詮釋巴赫十二平均律的鋼琴家有六位:
埃德溫·菲舍爾(Edwin Fischer,1886~1960),瑞士鋼琴家,他可以說是最早錄製巴赫平均律的人。他彈奏的速度快,卻很有靈性,堪稱經典。
裏赫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1915~1997)俄羅斯鋼琴家。早年一直在演奏古典、浪漫、民族等時期的作品。到了晚年,他才潛心去研究巴赫、亨德爾等人作品。
瓦爾特·吉瑟金(Walter Giseking)在演奏巴赫作品時,既不使用踏板,又不注重力度的變化,他認為樂譜中沒有那些浪漫的提示符號。
20世紀後期,年輕一代的鋼琴演奏家,如安德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1953~),德國鋼琴家。
羅薩琳·圖雷克(Rosalyn Tureck,1914~2003)美國女鋼琴家。
格倫·古爾德(Glenn Gou Ld,1932N1982),加拿大鋼琴家,也被譽為鋼琴“怪傑”。
一、幾位鋼琴家演奏巴赫作品的特點
每位鋼琴家因時代的不同,所以在演奏風格上,都有順應時代要求的特點。主要在演奏速度、音色處理、節奏的伸縮處理等中體現。其中最具有音樂符號標誌性的屬安德拉斯·席夫、羅薩琳·圖雷克、格倫·古爾德三位鋼琴家了。
1、安德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1953~)的演奏傾向於一種更富有表現力的方法,他演奏的巴赫作品,指觸敏感,音樂清脆明亮,且富於變化,結構清晰,就像在演唱巴赫的樂曲,清新、自然,流暢、率性,充滿了真情實感,揭示了音樂的內在本質,他用真實撥動了聽眾內心深處的情感琴弦,讓人激動得酣暢淋漓。他不是唯主題主義,在幾首速度快,節奏密的均等時值進行作為主題的賦格曲中,他又把它當做背景而突出對題;在那些以主題首部為發展動機的間插段中,他往往又會勾勒出一個自由聲部,讓它的歌唱以避免主題過多出現而顯得單調。他還善於從音樂進行中找出情感的轉折點,往往在漸強之末突然轉弱,每每到重要之處,如在新的段落出現時,又能及時改變觸鍵,並有速度的稍滯處理。
2、羅薩琳·圖雷克(Rosalyn Tureck,1914~2003)是美國女鋼琴家,她傾注60年的時光致力於演奏、研究、講授並且著書研究關於巴赫的作品。她總是穿著一身嚴厲的東方服裝,如同日本女人一般斂態危坐。她意識到彈巴赫最重要的是手指的獨立,分清那複雜的對位,所以針對他的作品,要有一些特別的訓練。至於那些花樣繁多的裝飾,不同樣式舞曲中小節的重要性,更有著無窮的講究。據說古爾德深深讚許她並大受影響。她的演奏層次清晰,情感細膩,對結構的處理十分規範,主題鮮明,小尾聲通常總是稍弱,中間部的進入音量必定有變化。在1953年和1975(76)年兩次錄製平均律,1953年版本做得比較柔情,可以用柔情似水來形容;1975年的版本做得較前者深刻,在情緒上內斂一些。
3、談到巴赫,就不能不說到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不同於那些主流的演奏家,古爾德應該是鋼琴怪傑。任何作曲家的作品,從貝多芬到勳伯格,一到他的手下,便打上了強烈的個性印記。他彈琴時,經常一手擊鍵,一隻手打拍子,嘴裏還不停地哼唱著。還有他的專用椅子,是他父親為他做的,坐在這張椅子上他離地隻有14英寸。這樣他的手腕就能保持與琴鍵相同或者低於琴鍵的高度,他的私人物件中,還有一大堆毛衣和圍巾,另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藥片。他一直的願望是成為將巴赫所有作品錄製成唱片的第一位鋼琴家,但是似乎他有些猶豫,因為他從未在音樂會舞台上演奏過這些不朽傑作中的任何一首。直到快退休前不久才開始著手錄製。據說因其怪異招致一些人反感“改變了鋼琴音色,改變了巴赫,幾乎沒有什麼有價值的見解”。但是筆者不這樣認為,比起其他作曲家,巴赫給了以後演奏家很多自曲,因為他很少說明希望自己的作品以多快的速度演奏,或者音量是強是弱,或者甚至是應該在什麼樂器上演奏。聽古爾德演奏的欲望有時難以控製。從他的《哥德堡變奏曲》到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從教堂康塔塔到《平均律鋼琴曲集》。聽他的CD,就像在炎熱的夏天一股清泉流人體內。他的手指異常靈活,對音色的控製十分到位,每一細微的色調變化也在他掌控之中。聽者會跟著他的呼吸進入他所構建的音樂世界中。他的演奏往往讓主題在不同的段落中有斷連變化,以顯示樂曲不同的結構。他演奏的斷奏,特別以快速彈奏四聲部不同節奏的片段時,幹淨利落,令人咋舌。他的演繹是對既成的演奏的一種反叛。翻開任何一本出版於20世紀60年代之後關於鋼琴演奏的書,無論是自傳,回憶錄,采訪錄或隨筆,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古爾德的名字,他的影響確實無可比擬,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音樂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