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嗩呐音樂研究
樂海拾貝
作者:強彥軍
一、子長嗩呐的曆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嗩呐是一種外來樂器,從波斯(今伊朗)和阿拉伯一帶,於金元時期經西域龜茲一帶傳入中國(嗩呐是波斯原名suyna的間譯,龜茲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本縣一帶)。後經改造與發展,被我國稱之為“喇叭”、“大吹”。清代用以“回部樂”,取名“蘇爾奈”。所謂“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嗩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嗩呐(民間稱為大嗩呐),即我們現在的陝北大嗩呐——子長嗩呐。
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嗩呐在明代已經發達,並被我國民間廣泛使用。明代最早有王磐的《詠喇叭》之《朝天子詞》,借“喇叭”諷刺1510年閹寺弄權作惡。之後,名將戚繼光(1528—1587年)將嗩呐用於軍中。他在《紀效新書》之《武備誌》中日:“凡掌號笛,即是嗩呐”。明代後期,王圻著《三才繪圖》日:“嗩呐,其製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民間多用之。”由此可知,嗩呐流傳我國,僅以明代算起,至少也有五六百年曆史。由此,亦可推知陝北嗩呐和子長嗩呐的曆史發展情況。它的興衰,大致呈下列狀況:即子長有嗩呐以來至二十世紀“文革”前為維係期,“文革”十年為扼殺消亡期,之後至八十年代為複蘇振興期,九十年代為開放期,進入21世紀後,子長嗩呐處於鼎盛發展期。
傳統的子長嗩呐班子由五人組成,因人手一件樂器,亦稱“小五件”嗩呐班。即嗩呐由上、下手雙人吹奏,上手主奏,下手依附於上手旋律,作低八度簡化演奏,多具伴奏效果。小(扁)鼓,乳鑼(俗稱銅鼓或疙瘩鑼),小鑔三件打擊樂為伴奏樂器。樂班起奏引子為長號吹奏,一般由嗩呐下手和鼓手兼奏(長鳴三聲或更多)。“鼓腮換氣”是嗩呐吹奏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二、吹奏方法和板式
子長嗩呐為上下手吹奏,下手依附上手作低八度的伴奏性簡化吹奏,小鼓、疙瘩鼓、小釵三種打擊樂為伴奏樂器。大型活動中,秧歌打擊樂為其伴奏。吹奏者均用“鼓腮呼吸”的流水式吹奏。即鼻孔吸氣,鼓腮存氣,吹吸並進,不停頓。民間常以“某人一口氣吹了幾十裏”來形容嗩呐吹奏者的基本功,由此可以想象這種呼吸方法。
嗩呐曲牌常見的節拍有4/4和2/4拍,但藝人們在同一曲牌反複數遍時,每次變化很大,強弱交錯頻繁,時而拉長縮短,時而加多減少,變化豐富多彩,連接自然微妙。
嗩呐的板式有:慢板、原板、中板、流板、快板、二流板、煞頭牌等。原板比慢板稍快一點。中板均為2/4拍;中板還包括二流和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板。吹奏基本上循環:慢起、中續、快結尾這一規律。慢板後接流水,中板後接二流,最後用煞頭牌。基本呈下列三種連接陳式:
1、慢板——流水——垛板——原板——二流——煞頭牌
2、慢板——流水——垛板——二流——煞頭牌
3、慢板——流水——垛板——煞頭牌
大概淺顯易記的緣故,第三種為多見。
“慢起、中續、快結尾”為中間的轉換要有過渡音樂。這種過渡音樂稱為“叫板”或“換板”。通過它才能轉入新板式。這段過渡音樂由司鼓人指揮,至於換不換曲牌或換什麼曲牌,由上手確定。同板式換曲牌也要加過渡音樂。要說明的是,如象甲調慢板曲牌結束轉入流水時,隻能用甲調流水板的過渡音樂。就是說過渡音樂一定要與前曲牌為同調過渡。
三、曲牌的形成
子長嗩呐的傳統曲牌有《獅子嶺》《下江南》《喚妹子》等幾百首,本身是由民歌演變而來,他們經過漫長的時間,完全去掉了歌詞,從民歌母體中脫胎而出,作為專門的嗩呐曲牌流傳下來,並得到人們的公認。
從嗩呐藝術本身來講,這樣做無疑可以開闊視野,提高技巧。古老嗩呐曲牌能流傳至今也是同樣道理。與此同時,子長嗩呐還常常吸收其他民間音樂或外地民間音樂。如《柳青娘》《撒金錢》等是從山西戲曲中演變而來,經榆林地區傳入子長;《八板》《西風讚》《四合四》據說又是從宗教音樂脫胎出來的嗩呐曲牌。這些姊妹藝術互相吸收、利用,使嗩呐音樂日趨完善。尤其近年來年輕嗩呐手不斷湧現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加之創作歌曲和流行歌曲等因素的大量注入,使子長嗩呐音樂內含發生了質的飛躍。所以說,子長嗩呐曲牌是在民歌和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通過新音樂的大量注入而發展起來的。
四、子長嗩呐的音樂特點
子長嗩呐音樂的主要特點,一類是粗獷挺拔、熱烈奔放;一類是舒展大方,優美動聽。兩類結合,剛柔相濟,粗細相宜。句句散發出純樸濃鬱的陝北風味,十分引人入勝。
子長嗩呐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種。慢板--包括慢板、原板(也叫搶板),均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與快板均為2/4拍,吹奏時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頭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續、快結尾的板式連接規律。每種板式連接都要有過渡音樂,俗稱“過鼓”或“叫板”、“換板”。同板式換曲牌也要加“過鼓”。子長嗩呐曲牌多為七聲性雅樂調式,其中雅樂宮調式、雅樂徵調式居多。由於#4的出現,使許多本來為#4或4的其他調式也向雅樂調式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