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同鋼琴演奏同一首平均律就能很突出感受到他們不同的處理風格。比如《B大調前奏曲與四聲部賦格》(BwV868)前奏曲,在前奏曲中,樂曲的主動機在右手持續的十六分音符及左手持續長音和級進的四分音符襯托下,緩緩流出。之後,主動機在左右手不停交替,直到結束全曲。賦格與前奏曲的音調有較為明顯地聯係,它們首部四個音相同,主題的音調才開始流動,卻又立刻在四分音符的#C音上停留,顯示幾分舉步維艱,需要深思而後行的姿態,在長音結尾也是迄今為止第一次碰到,它和那些以短促積極推出答案的旋律不同,給人沉穩、完整的感覺。裏赫特彈前奏曲用了52秒,賦格用了2分26秒。席夫彈前奏曲用了56秒,賦格用了2分20秒。古爾德彈前奏曲用了58秒,賦格用了1分35秒。圖雷克彈前奏曲用了1分44秒,賦格用了2分22秒。從時間來說,圖雷克的版本最長,她把十六分音符處理成先斷後連,給人感覺很調皮,有著女性特有的細膩。古爾德把十六分音符全斷開演奏,給人感覺很清爽。在賦格中,其他三位演奏家都以莊嚴的基調處理,唯獨他彈得很快,給人堅決的印象。而席夫將十六分音符全連,裏赫特將十六分音符處理成先連後斷。
二、幾位鋼琴家不同演奏風格分析
眾多鋼琴家演繹巴赫平均律之所以不同,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般來說,音樂作品創作的時間越近,作品的記譜及音響形態就越詳盡、具體。十八世紀以前,作曲家往往就是演奏家,他們對音樂的表現更直接,更開放,作品本身也有一定的伸縮性,即使後來的演奏者或增或減,借題發揮,但原則上說,這些細節的變化不會影響作品本身的固有形態。加之由於時代的原因,巴赫創作鍵盤樂曲時,使用的樂器不固定。在他所發表的作品扉頁上,巴赫就用“鍵盤”(CIavler)一詞將使用的樂器問題留給了演奏者。這表現在羽管鍵琴、擊弦古鋼琴和鋼琴上,有時甚至可以任意選擇或交替演奏。而且同一音樂體裁可以改編不同版本。比如,他的《C小調大提琴無伴奏奏嗚曲》被改編成《魯特琴組曲》。而其他的如樂曲的速度、特征、風格、裝飾音及節奏非固定要素,其靈活性要遠遠大於譜麵所能標出的程度。以上所涉及的諸多方麵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巴赫生活的時代科技還沒有今天這樣發達,錄音錄像技術還沒誕生,音樂家們的演奏風格無法流傳,目前所能見到的第一手資料隻有當時的樂器。巴赫時代的鍵盤樂器是羽管鍵琴和古鋼琴,由於裝置極為簡陋,所以音量較弱,音色有不太明亮。18世紀初期,隨著歐洲音樂迅速的發展,音量宏大的鋼琴漸登上曆史舞台,由於巴赫的作品是在浪漫主義時期重新挖掘和推廣開來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受到浪漫主義者的影響。他們不但把作品挪到鋼琴上,還對它們進行大量的改編。20世紀中葉,音樂家更多地尊重原稿的真實性,一批音樂家顛覆了浪漫時期對巴赫作品的歪曲式的改造,他們用巴赫時期的古老樂器演奏巴赫樂曲,即不用鋼琴,而是用羽管鍵琴。20世紀後半葉直至21世紀初期,演奏者們深受真實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們的演奏是刻意去模仿羽管鍵琴的聲音,把聲音彈的很幹,幅度也很小,不敢用現代樂器的豐富性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
巴赫的作品博大精深,需要花時間去仔細體味。他的作品在將來還會被更多的鋼琴家所喜愛,成為鋼琴家展示才藝,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表達審美情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音樂源泉,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審美觀念的提升而被演繹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