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嗩呐發展至今,已由“小五件”樂班擴大為百人吹打樂隊。即選用同尺碼嗩呐(多為杆長尺二五的),利用嗩呐芯子、哨子等調音部件(可上下調節小二度),統一音高,進行大型表演吹奏。
子長嗩呐音域寬廣,最多能達17個音(C1-D3),因此它自身便能產生鮮明地音區、音色、音量對比效果。它音色明亮、音質甘淳、低音渾厚,高音及其音量(能從一切樂隊中)挺拔。
子長嗩呐的調口(即筒音調高)共七個。常用的隻有本、泛、甲三個調。六字調、梅花調用的很少,大宮調、小宮調基本不用。各調筒音呈下列狀況:
本調:筒音作1 1=C
甲調:筒音作2 1=bB
大宮調:筒音作3 1=bA
六字調:筒音作#4 1=G
泛調:筒音作5 1=F
小宮調:筒音作6 1=bE
梅花調:筒音作7 1=D
需要說明的是,子長嗩呐的吹奏者們,特別是老一輩及其之前的嗩呐手,常常有這樣的習慣,即他們總喜歡用自己最熟練的調去演奏任何一首曲牌(或其他樂曲),而可以不考慮采用那一種調合適。
子長嗩呐發展至今,以由雙人吹奏發展成數十人乃至百餘人集體演奏。藝人們八奏前統一筒音高度稱為“對音”。一是盡量選用杆長尺碼統一的嗩呐(多為尺二五的);--是先選一嗩呐高手和一支好嗩呐,讓該高手長吹筒音,作為相對標準音高其餘吹奏者根據自己尺二五(或接近尺二五的)嗩呐情況,和嗩呐哨子(咪咪)的四大特點:一是哨子幹音偏低,哨子濕音偏低;二是哨口小音偏高,哨口大音偏低;三是哨身短音偏高,哨身長音偏低;四是哨嘴扁音偏高,哨嘴圓音偏低),取多個哨子品摸與指定相對標準音筒進行對比(對音),直至達標或基本達標為止。應指出的是,此法雖不是十分精確,但對眾多土製嗩呐統一音高,不失為一種十分有效的土辦法。
五、現代子長嗩呐及其伴奏樂器的形狀特征
(一)嗩呐
子長嗩呐主要由五個部件組成。即哨子、芯子、氣牌、木杆、碗子。
1、哨子。哨子是嗩呐的發聲器,用嫩葦製成。其大小軟硬直接影響著發音效果。
2、芯子。芯子,又叫挺子,是嗩呐的調音部件。用銅片卷成錐形細管,較細一端插入哨座,較粗一端插入木杆。
3、氣牌。氣牌,又叫逼氣盤,用銅錢狀的小薄銅片製成。中間小孔套在銅芯上,可幫助吹奏者口唇用力,也有減輕口唇疲勞之效。
4、木杆。木杆是嗩呐的主體,是木製的一根空心管。正麵鑽有音孔,北麵上端有一頂眼(即第七音孔)。一般用柏木製作,以柏退木(用過而未休的舊棺材木)為最佳。杆外表內膛呈錐狀,上細下粗。上插芯子,下套碗子。境內杆長尺一、尺一五、尺二五、甚至尺三型號的木杆為多見。
5、碗子。碗子,銅製喇叭狀,故稱喇叭腦子。它是嗩呐的聲帶和門麵。其口麵直徑五寸至六寸不等。它套在木杆下端,以木杆下端至第四孔高度為適中。
(二)長號
銅製無孔,兩節套裝,長約1.34米,無固定音高,是嗩呐樂班的特色樂器,多用於樂班起奏之前。
(三)乳鑼
厚銅圓板錘打而成。鑼麵經約一尺至尺一,鑼麵正中凸出饅頭狀,故稱疙瘩鑼。
上述三種為子長嗩呐班的地方特有樂器,隻能在陝北境內買到。其他如小(扁)鼓,小鑔及大型演奏中的各種大件打擊樂器,均為大眾化樂器,全國各地都可買到,故此不再贅述。
六、子長嗩呐的藝術特征
子長嗩呐曆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它獨立的藝術特征:
1、杆粗長,碗口大,低音渾厚,高音挺拔,吹奏粗放樂曲能直到任何樂器無法替代的宏偉效果。
2、音域寬、音色美,自身能形成音區、音色、音量等對比效果。
3、鼓腮換氣,持久吹奏,且能達到婉如流水,引人入勝,其他樂器無法攀比的效果。
4、濃鬱的黃土高原氣勢,代表了陝北人民的性格與氣質。
5、特有的外來樂曲陝北化的改造功能。
6、重大場合的集體演奏功能。
7、它是陝北鄉土文化和民俗民情結晶。
七、子長嗩呐發展狀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子長嗩呐隊伍迅速發展,嗩呐吹奏者由原來的100多人發展到1000多人。嗩呐的吹奏、表演藝術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原來的五人一組,發展到二三百人帶動作的大型集體演奏;從街頭、院落的自由演奏,發展到按曲照譜的正規舞台演奏;從單純的兩支大嗩呐各吹高、低兩個八度的傳統吹奏,發展到嗩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從鼓、鈸、鑼(疙瘩鑼)比較簡單的打擊樂,逐漸發展到大鼓、小鼓、水鈸、小鈸、手碗、京鑼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從以往的隻吹傳統曲牌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場合恰當吹奏的境界。
為了挖掘、發展陝北嗩呐藝術,子長縣於1984年成立了嗩呐協會。從此,嗩呐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起來了。近年來,子長嗩呐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全縣嗩呐班子發展到100多個,吹奏人員近千名。為了弘揚這一藝術奇葩,把子長嗩呐推上市場,推向全國,縣上聘請專業人員對嗩呐藝人進行集中培訓,使嗩呐由原來的單班吹奏變為數百人的群體演奏,氣勢磅礴,熱烈歡騰,湧現出了薛守高、薛增山、常體音、焦養亮、李樹林、趙智海等吹奏高手。向外界大力推介子長嗩呐,積極主動地帶領嗩呐藝人參加省內外的各種調演,先後在湖南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成功演出,多次為影視劇攝製節目,先後應邀參加了《羊馬河戰役》《北鬥》《火種》《三鼓催春》《延安之聲》《劉誌丹與謝子長》《中國命運大決戰》《童年的回憶》等電影電視劇的拍攝,其中為鳳凰衛視台製作的《子長嗩呐迎親》向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放。2006年6月29日,參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舉行的文藝晚會,與俄羅斯國防部紅旗歌舞團同台獻藝。2006年7月22日,在“第七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暨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展演第四屆南戴河荷花藝術節”比賽中,子長嗩呐以高超的技藝、精彩的表演和濃鬱的地方風味,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在這次比賽中,焦養亮獲得“吹歌大王”的榮譽稱號,他的一曲《蘭花花》贏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12月1日至3日晚,“華夏清音——中國民間經典音樂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上演。由焦養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長縣農民組成的我省唯一代表隊表演的嗩呐合奏《翻身道情蘭花花》,以其優美流暢、富有動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鏗鏘激昂的鼓樂、亮麗而富有陝北特色的羊皮馬甲、紅肚兜和羊肚子頭巾服飾,立即吸引了全場的觀眾的注意力,讓全場觀眾似乎都感受到了這種濃濃的厚重的黃土氣息。中宣部、中國文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部門的領導、專家和外國駐華使館官員、文化參讚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2009年6月份子長嗩呐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2009年8月1日至29日應英國愛丁堡軍樂節主席勞頓將軍邀請,參與了陝西“天地社火”節目,參加了第60屆愛丁堡軍樂節。在文化部、文化廳及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子長嗩呐在英訪問演出30場,觀眾近30萬人。2011年8月25日,以子長嗩呐為代表的“天地社火”節目,參加了俄羅斯莫斯科軍樂節,具有曆史感的紅色“秦俑”方陣,在莫斯科軍樂節傳統的軍樂隊中,顯得格外醒目,子長嗩呐充滿激情的表演深深吸引了現場觀眾,受到了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得到了主辦方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