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笑之歌》看外國作品的演唱技巧與心理調適
教學指向標
作者:李紅梅
演唱者的心理狀態與演唱者的演唱技能、情感、和對作品的熟練以及自信心是密不可分的。以外國經典歌劇《蝙蝠》為例,其中最經典、最熟悉的當屬歌劇選段《笑之歌》,自輕歌劇《蝙蝠》流傳一百多年以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著名花腔女高音都曾演唱過這首《笑之歌》,似乎它已成為花腔女高音的“試金石”。由此看來,這首歌曲在藝術表現上和技術運用上都有著相對的重要性。
《笑之歌》在聲樂學習中也算一首難度較大的作品,隻有從打好紮實的基礎開始才能更好的駕馭大的作品,每首歌曲雖然看似不同,但在仔細挖掘每首歌曲的點滴時你會發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技巧方法是能夠融會貫通的,將學習的知識聯係起來,通過學習一首歌曲來拓展、延伸、滲透到更多的歌曲中去,這樣一來學習聲樂將更加輕鬆愉快。所以讓本文從通過剖析這首《笑之歌》來掌握更多歌唱技巧,把握更豐富的情感處理。希望更多不了解或不喜歡國外作品的同學通過本文開始對國外歌曲感興趣,增添自己的知識麵,拓寬知識方向。
一、《笑之歌》的背景
1、解讀《笑之歌》
1870年在約翰·施特勞斯人生中是轉折最大的一年:在他的整個家族中,媽媽、弟弟、姨媽先後去世。在這之後,他不僅辭掉了樂隊中所擔任的各種職務,而且由於身體原因,也辭去了宮廷舞會音樂指揮的職務。(諾伯特·林克。約翰·施特勞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1-3)與此同時,他把時間完全投身到了自己新的藝術創作——維也納的輕歌劇中去,這給約翰·施特勞斯的生活帶來了如此之大的改變。(楊民望著,世界名曲欣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1-3)
1871年2月,約翰·施特勞斯的三暮喜輕歌劇《英迪戈與四十大盜》在維也納歌劇院首演並大獲成功,讓觀眾折服。約翰·施特勞斯用自己的喜歌劇處女作,向所有音樂評論家發出挑戰,結果和他想的一樣完美。約翰·施特勞斯成功地向輕歌劇舞台邁出了第一步,有了第一步的成功,創作之路如魚得水。接著,三幕式喜輕歌劇成功誕生,並成為一世經典。這部經典之作是約翰·施特勞斯1873年底,僅用六個星期,並且隻是利用夜晚的時間創作出來的。
《蝙蝠》這部歌劇的影響力巨大,就連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劇院也很快上演了這部作品。與此同時,《蝙蝠》這部經典之作成為世界一流歌劇院的重要演出戲碼,並且還洋溢著藝術的芬芳。這部劇使約翰·施特勞斯的創作靈感發揮到了極致,尤其是對角色裏阿黛莉的描寫:他用浪漫、熱情的筆調使其美麗、機敏、聰明的特點體現地淋漓盡致,婉轉地表達了殘酷的社會現實,讓人們在享樂之中忘記所有對生活的不滿。因此,阿黛莉成為世界歌劇舞台史上的一個典型形象,意義深遠,而《笑之歌》也隨之成為一首經典的詠歎調(此時,《笑之歌》亦稱《侯爵請聽》),奧黛麗等人物名字在不同版本中翻譯也不同。
2、作品在輕歌劇《蝙蝠》中所塑造的形象
所謂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須先要對這首歌的背景和內容完全了解。隻有知道這首歌曲想要表達什麼意思,才可以用自己內心感受它、唱好它、更真實的表現它。這出歌劇是女仆阿黛莉在舞會上穿著她偷拿的女主人的衣服,被男主人認出時做辯駁所唱的。在被艾森斯坦認出時,阿黛莉不慌不忙,嘲笑的唱到“侯爵請聽,你閱曆深比別人更精明,我奉勸你若觀察人別馬虎,要細心。這玉手兒是那麼細嫩啊、哈、哈,這金蓮長不過三寸啊、哈、哈,我談吐何等機敏,我舉止何等動人,這一切在你女仆身上難找尋,看來你不得不承認你這個錯誤笑死人,這個錯誤哈、哈、哈,實在荒唐,哈、哈、哈……”從這些唱詞中,可以感受到阿黛莉的幽默詼諧對艾森斯坦刻薄的嘲諷,並引發眾人對艾森斯坦的嘲笑。由此可以看出約翰·施特勞斯的創作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
3、《笑之歌》的曲式結構特點
從曲式分析的角度來看此歌曲是複二部曲式,整個曲子以輕快、明亮的G大調為主,給人心情舒暢且情緒激動的感覺。開始有十七小節引子,引子部分用g小調在舒緩輕盈的四二拍上進行,為三拍主旋律的進入做很好的鋪墊,將聽眾帶入明快、高雅的G大調。
優美的G大調主旋律加上八三拍的輕快節奏很好的襯托出了圓舞曲溫婉華麗的線條,在歌曲的中間和後半部分(唱花腔的調音和激烈小節處)又輕快激昂,同時舞會的現場氣氛也被很好地渲染了。主旋律的線條輕快明朗,加上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完美運用,使圓舞曲的律動更加具有感染力,多處出現的8分音符休止都恰到好處,如18、19小節後的休止,生動的表達了人物說話的節奏。前半部分20、21小節的主旋律是在第18、19小節上模進而來的。26到32小節是18到19小節的模進,而37到41小節是33到37小節的模進,像這樣的模進在整個曲子中多次出現,更加突出了圓舞曲的曲風特點。
整個曲子的主調是G大調,而和聲基本是在主屬和弦上進行。伴奏則在中間經過了幾次轉調和離調,(G-D-C-G)比如在38小節用屬和弦轉到了它的屬調D大調上。43小節後出現了3小節在下屬C大調的離調,在47小節又再轉回主調G大調。這一係列巧妙的伴奏變化,將氣氛烘托的詼諧幽默而又不失舞會的現場氣氛。歌曲主旋律的演繹在伴奏的烘托下既顯現阿黛莉聰敏機智的辯駁,又將整個舞會氣氛搞得活潑而輕鬆。最讓人感到解憤痛快的是當時艾森斯坦被嘲笑的尷尬場麵,這一係列的劇情現場效果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巧妙之處是結尾,用了獨特的結束手法,雖然結尾終止,但卻給人回味無窮的感覺。這樣安排的場景、演員表演和編排的音樂烘托出的氣氛使人們在欣賞這部歌劇的過程中,幾乎忘掉這隻是一部歌劇,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它的真實,就像是發生在眼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