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歌曲的處理
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感情基調,這種基調的色彩不會一成不變。在聲樂演唱中掌握一首歌曲的基本情調,不單單是要掌握歌曲的主旋律,為了豐富歌曲的表現力,增強立體感,還必須加強感情上的細微變化。大詩人白居易在七絕《問楊瓊》中曾這樣寫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可見,能唱出歌中“情”從古至今都是難於把握和表達的。“一聲唱到融情處,毛骨蕭然六月寒。”演唱者是聯係聽眾與作品之間的紐帶,是傳遞情感的使者。一首作品無論凝聚詞曲作家多麼深的情感,如果離開了演唱者全身心傾情的詮釋和二度創作,那麼再淒美動人的作品也會黯然失色。因此,演唱者不但要深入的理解歌詞,掌握旋律及情感基調。更應該“以聲傳情、以情載聲、聲情並茂”地演繹作品。當然,這種“傳情”離不開和鋼琴伴奏的巧妙配合。這種配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意強弱的對比。優秀的伴奏者在為聲樂作品伴奏時,會注意與演唱者在音量音色和速度等方麵的融合和轉換。不會用一種力度、一種音色來完成伴奏。通過音樂的律動感覺帶動和改進學生的音樂感受力。筆者認為,這種音樂感受力的帶動,應該是相互的。作為演唱者,要盡力做到與伴奏者的步調一致,在鋼琴伴奏的帶動和烘托下,與鋼琴伴奏同步表現樂曲的“起、承、轉、合”。如《漫步街上》的演唱部分是3/4拍子的圓舞曲。表情記號為“tempo di valzer lento con molto grazia ed eleganza”意為此處為非常優美而高貴的慢華爾茲。演唱者要遵循強弱規律,唱出強弱弱的感覺,同時不可以破壞音樂的流動性,這就需要演唱者能夠很好的控製自己的聲音和氣息,使旋律線條能夠不斷地向前發展。同時注意與鋼琴伴奏的良好配合,才能將此處的音樂形象完整的表達出來。
五、休止符與弱聲
在高校多年擔任聲樂藝術指導期間,筆者發現很多聲樂學生都會忽視兩個很重要的音樂要素:休止符與“piano”(弱音)。聲樂教學基本功訓練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標準,即聲音共鳴是否夠大和氣息是否夠長。很多學生非常重視這兩點,但他們錯誤的認為隻要這兩點夠好就算唱的好。因此在歌曲處理中總是有意無意的扯著嗓子拉長音,並引以為豪,這樣唱出來的作品往往很空洞缺乏內容。休止符與弱音在音樂形象處理中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弱音往往起著鋪墊、引導、轉換情緒等重要作用。而休止符意味著此刻需要“靜止”,它會使音樂形象更具戲劇性、趣味性,能引發無限的想象,使音樂有動靜結合的充實感。如《漫步街上》這首作品中有很多敘事性的片段需要用很平靜的語調娓娓道來,猶如輕輕的傾訴,試想如果為了炫技炫音色而采用扯著嗓門拉長音的唱法來處理,會是什麼效果?再比如曲中有音符相同的兩句,第一句強一些,第二句需要弱音,仿佛對第一句的回應,表達了委屈,無奈的情感,如果無視第二句的弱音那這種情感則會蕩然無存。表麵上看似乎是因為學生忽視了弱音與休止符,可實際上這種現象反映出的根本問題是很多學生過分注重技巧而忽略音樂內容,隻有融入到音樂內容當中,技巧才會有其存在價值。
通過以上五個方麵的內容,筆者希望在高校聲樂教學的藝術指導不要隻把自己當成“鋼琴伴奏”,隻是節奏對在一起就行。而要多在音樂基礎素質、音樂形象啟發、音樂完整表現力等各方麵幫助學生,使學生能真正理解作品,理解音樂,不斷提高。
本文係2013年立項的陝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人文社科專項)“聲樂教學常用案例研究”(課題編號:2013JK0508)的係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