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節奏和速度
節奏一詞,源於希臘語phtomc,指一切均勻、有規律的活動。在音樂中,節奏則是音樂跳動的脈搏。在演唱時演唱者和伴奏者的脈搏需要一起跳動,一起快、一起慢。對於伴奏者和演唱者來說,良好的節奏感十分重要。無論歌曲節奏如何的複雜和多變,都應該做到“快而不亂,慢則不拖”。在細節上,有的演唱者不注意長音的拍數,以至於在伴奏上銜接不好,容易出現節奏上的混亂。另外,在演唱抒情性、敘事性片段時容易出現節奏過於自由的情況,從而失去原本的律動感。尚家驤先生在其所著的《歐洲聲樂發展史》談到:普契尼及其以後的意大利作曲家形成了一定的特點,即“隨意板”的演唱(tempo ru-balo),即旋律的伸縮性較大,往往會在某個字、某個音、某一句上比實際音符唱的長些或者短些,節拍的進行不是持續均衡的,而且在一小節或一樂句中有快有慢,音值有伸有縮。這種“運用隨意板適度感,是衡量演唱者藝術修養及藝術氣質的重要標誌”。(尚家驤著。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當然,這種“隨意板”的演唱並不等於“隨意唱”。即演唱者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一定是在把握好節奏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演唱時心理一定要清楚譜麵的實際節奏和節拍。再在此基礎上進行伸縮性的處理。倘若不是這樣,作品的演唱就會呈現出混亂。普契尼的歌劇《藝術家的生涯》一穆賽塔的獨唱曲《漫步街上》中就貫穿著這種“隨意板”。這首詠歎調旋律流暢優美,在節奏和速度上的伸縮性很強。速度的進行並不是始終均勻的。快起來後要慢下來,慢速之後又要快起來。這樣的不均恰恰表現出音樂內在的張力。可以說這是普契尼作品獨有的一種特質。在演唱時一定要把握好這種分寸感,譜麵上“quasi rit”和“a tempo”(幾乎要漸慢和回原速)都在提示我們,在這一句之內要做出這種由慢至快,再由快至慢的速度變化。這種變化看起來自由隨意,但是有規律可循,因此不可以破壞了音樂固有的邏輯性,失去音樂的律動感。
三、前奏、間奏和尾奏的把握
在聲樂作品,特別是藝術歌曲中,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僅體現在人聲當中,而是融入到的是一個結合了伴奏和人聲的整體中。尤其要注意與鋼琴伴奏在作品前奏、間奏和尾奏之間關係度的把握。前奏,於演唱者的聲音相比,鋼琴伴奏往往是出的早,收的晚。常常起到引導和烘托的作用。那麼演唱者此刻要做的就是醞釀情感,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作品當中。《漫步街上》的前奏中,鋼琴伴奏通過速度上的律動感,營造出輕鬆、自由的音樂氛圍。同時在節奏中有一種向前推動的張力,演唱者在這時要進入角色,通過音樂上的帶動,將自己想象成年輕貌美的穆賽塔,充滿誘惑的張力。而問奏則是音樂情緒得以轉換的關鍵,如同文章的過渡段一樣,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音樂的情緒在這裏得以繼續延伸和顯現。演唱者在鋼琴伴奏的帶動下應該與伴奏者同步表現。在一些情緒上要求弱的片段,不能隻依靠鋼琴伴奏來處理,演唱者也應該對自身聲量的大小有所控製和處理。在演唱過程中,歌唱者需要培養“雙聲道”的聽覺能力,即一邊聽自己的演唱,一邊留心傾聽鋼琴,將自己的音色與鋼琴聲盡可能融合在一起,與鋼琴伴奏一起“漸入佳境”。在尾奏中,有些演唱者經常是在鋼琴伴奏還沒有結束就過早地將自己抽離出音樂情緒之外,這直接影響到伴奏者對作品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延續和補充,破壞了音樂形象的完整性。同時,在呼吸、音量和音色上與伴奏者良好的配合和呼應。總之,良好的演唱是與鋼琴伴奏良好的配合,做到有輕有重,有濃有淡。型腔統一,配合默契,這樣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才能取得更加完整的演唱效果,歌曲才能進發出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