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聲樂教學常用案例中有關藝術指導的幾點思考(1 / 3)

高校聲樂教學常用案例中有關藝術指導的幾點思考

教學指向標

作者:李曉亮

聲樂藝術指導在19世紀已經有跡可循。最早隻是單一的用於舞台演出或是日常教學中的鋼琴伴奏部分。之後隨著聲樂這一學科的逐漸細化,逐漸發展為各種不同但相互關聯的專業,歌劇的排練教練、音樂會伴奏等。最初的聲樂藝術指導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為歌劇和舞台劇在排演之前引導表演者熟悉作品和糾正錯誤。這種類似於指揮助理的工作可以大大縮減正式的排演時間,大幅度提高了演出效果和工作效率。如今歐美的許多大型歌劇院的首席指揮和音樂總監都是從歌劇排練教練,即諸如聲樂藝術指導的分支工作做起,逐步進入音樂殿堂的。而在我國,絕大部分的音樂工作者,甚至包括一些聲樂教師則認為藝術指導隻是指為聲樂表演者進行樂器伴奏的工作者的美稱。這種將聲樂藝術指導等同於聲樂伴奏的意識其實是對藝術指導的一種狹隘的理解。在國外,聲樂藝術指導主要分布在各音樂院校中,角色類似於聲樂專業老師,不同是更加偏重於指導學生對音樂風格的掌握和熟悉語言等方麵內容。從音樂的本體出發,加強學生對自身聲音的運用。

也就是說,在聲樂藝術指導的範疇中不僅僅隻有聲樂伴奏,更重要的是作為教師的指導功能,即對聲樂學習者和聲樂演唱者在語言把握、音樂處理、聲音線條的運動等方麵進行引導。

鋼琴根據其特性,作為聲樂伴奏的最佳拍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鋼琴的音域最廣。共有88個琴鍵,音域跨越七個八度。所以,無論是與樂器或是人聲合奏,在鋼琴上都能找到適合的演奏音域。其次,鋼琴的和聲性是最強的。由於樂器的特性不同,管樂器無法在一件樂器上奏出和聲,弦樂器最多也隻能同時奏出兩個音,而鋼琴可以同時奏出多達十幾個音。鋼琴的豐滿的和聲效果會使旋律更加優美流暢,聽覺享受更加立體飽滿。同時,鋼琴可以說是樂器中最好的演員,因為它能扮演各類角色。而純正的音色可以很好的與其他樂器和人聲相容,而不會產生刺耳的聲響。所以,鋼琴在為歌劇選段伴奏時,可以模仿出樂隊的音色和效果。例如,通過掌關節的靈活跑動,可以奏出猶如小提琴的活潑俏皮,亦或全臂用力而發出如圓號般洪亮的音響。同時,伴奏者也可以根據歌曲上情緒的需要,控製自己的音色和音量,從而達到聽覺上的平衡。在高等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中都設置了鋼琴伴奏課的環節,這樣設置的目的不局限於讓學生聽懂伴奏,知道自己該從哪裏開始演唱,間奏如何等。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伴奏教師的教學方向也不同。接下來,筆者以普契尼的詠歎調《漫步街上》為例,談一談在課上與學生合伴奏時經常碰到的一些問題。

一、歌詞的研究

歌詞在歌曲當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伴奏教師先從語言入手,結合旋律變化,幫助學生找到歌曲的感情基調,從而啟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其身臨其境,做到更深層次地透視聲樂作品,即使歌唱技巧和嗓音不是那麼完美,然而融入了學生深切情感和豐富想象力的演唱也一定是感人的。其實,聲樂主科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有樂感地歌唱,而鋼琴伴奏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實施樂感教育,用科學係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逐步領悟聲樂的藝術魅力。帶領學生走進神聖音樂的殿堂。很多聲樂學生在唱一首歌時,往往是歌詞已經背出,但是聽起來字與字、詞與詞之間沒有聯係,缺乏語氣和感情,顯得十分空洞。對於唱外國歌曲時對語言的陌生,使得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這些學生在練習和演唱的過程中,常常是將注意力放在發聲技巧上,力圖在每個字句上都體現出正確的呼吸和共鳴位置等。這樣,不由自主地便成為隻為聲音而唱。這時,伴奏老師除了從音準、節奏、氣口等方麵對學生進行糾正和指導。還應該啟發學生發掘歌詞當中的美。古今中外優秀的聲樂作品大都凝結著詩人對生活的深切感受。那麼,在課堂上,伴奏教師不妨帶著學生,一起將歌詞仔細的讀一讀,試著分析揣摩作者當時的創作心境,這樣,學生往往就會發現一些以前死背歌詞時沒有發現的東西,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