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3 / 3)

四、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因素是師生交流信息渠道的“閥門”。音樂課中,教師的情感狀態,會產生“輻射”,直接感染和影響學生,使音樂教學出現相應的課堂氣氛。教師的範唱、範奏、教學語言,以及麵部表情和身體姿勢,都會微妙地、潛移默化地伴隨著教學活動調控課堂氣氛,影響著教學效果。在教學《小貓釣魚》時,筆者帶著充沛的感情,通過範唱、朗誦等感染、教育學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隻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從而激勵了學生對藝術和人生的執著追求。整個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著情感教育。學生在這積極向上的氛圍中也很想參與到音樂課中來,增強了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為學生提供了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著名教育家洛紮·諾夫提出:“藝術手段不僅在指定教材基本知識的接受、記憶、理解中創造愉快氣氛,而且促進情緒激發,暗示調整、態度、動機和期望。”所以我們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感受、理解、表現音樂。

音樂被譽為“人類感情的速記”。在教學中,隻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來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達到審美體驗的功效。

情感出自於興趣,對某事物產生興趣,必然樂此不疲,在無數次循環反複中,必然產生了情感;興趣源自於樂趣,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到整個過程充滿了樂趣,無數次樂趣的積累,必定形成濃厚的興趣;而樂趣產生於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中所體驗到的愉悅。因此得出一個公式:愉悅——樂趣——興趣——情感。愉悅隻是表現形式,情感的體驗才是目的。

音樂教育是情感表達和創造衝動的出口,開展音樂教育是為其它學科的學習帶來幫助,藝術教育不僅僅是教與學,使學生德育身心健康。音樂教育強化了學生的知覺和表現力,進而使語言、知覺等能力得到提高。在進行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習的情感隨著音樂的發展產生共鳴與起伏,並從中得到藝術心理上的滿足。心靈的陶冶正是在多次這樣的情感體驗中完成。“動之以情”是一般的教育手段,也是音樂教育的目的。邏輯認識的積累發展了智力,情感體驗的積累則升華了精神。作為新課改的音樂課,實現情感的愉悅性是關鍵。

因此,在音樂的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歌曲的教學,更要重視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在準備每一節課時,盡量把培養情感的目標製定得明確、具體,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與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情緒狀態,隻有教師先動了情,才能感染給學生,使學生實實在在在體驗情感。我們絕不能滿足於熱熱鬧鬧的流於形式的課堂,看似生動活潑、氣氛活躍,實則缺乏對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情感升華。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認識到在音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以自己對音樂、對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真情感染學生,使學生喜愛音樂;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動情表現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來體驗音樂的美感;以自己生動活潑的形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音樂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的滿足和愉悅健康的審美體驗。

有人說:“觀念的落後比無知更可怕。”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在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下,要創造良好的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音樂創造力,為學生音樂方麵的學習和自由發展創造輕鬆愉快的環境。教師要注意發現並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喚起學習的活躍情緒和學習的興趣,形成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在教師為學生創設積極愉快的音樂課堂氣氛中,使學生在音樂世界中享受、體驗、發展,在這樣的教育情境中,師生雙方情感得到溝通,哀樂與共,教學雙方不僅可以達到信息的傳遞和反饋,而且可以實現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實現教育的最佳狀態。在教師的心目中,學生是空中鷹,而非籠中鳥。教師的責任在於引導學習飛翔,飛得更高更遠,讓學生在音樂的殿堂裏,充分發展自己的音樂創造力。

沒有藝術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僅有技法教育的藝術是不完整的藝術教育,僅有專業知識而無藝術素養的人是知識經濟時代不合格的人才。隻有在音樂課堂中發展學生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富有創造力,符合新課改的要求。